10月30日下午,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国时期基督教大学的文学教育和新文学关系研究(1911-1937)”中期沙龙在重庆西南大学文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沙龙由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凤媛副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学者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关纪新研究员、南开大学文学院范亦豪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学院李玲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谢昭新教授、以及包括来自其他高校的多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
项目负责人凤媛副教授首先向各位专家学者介绍了该课题目前的进展情况,课题涉及到的两所基督教大学圣约翰大学和燕京大学的相关资料仍旧在进一步整理中,此前项目负责人参加了6月份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亚洲文化和神学高级研讨会”(2015ISACT),并搜集到了一些新的研究资料,给课题研究带来了一些新的角度。比如老舍和燕京大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前的老舍研究中,对于此问题的探讨由于相关资料的匮乏几乎是一带而过的。据项目负责人整理和发现的一些新的资料,则表明老舍和燕京大学的关系其实远比一般想象的要深远。1924年,受到燕京大学神学院英国籍教授易文斯(Robert Kenneth Evans)(易文斯本人还身兼基督教新教教派伦敦会的传教士)的推荐,老舍得以前往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中文教员,此前的一年,即1923年老舍曾经在燕京大学作为正式的旁听生学习一年,该费用由燕京大学人文学院来支付。而1923年前后的燕京大学,虽然正处在四所教会学校合并之后的初创期,但校长司徒雷登推行他作为现代派传教士教育家的办校方针的影响,已经初步彰显,即一方面继续保持学校里面的基督教的气氛和影响,但又不使其成为宣教运动的一个部分,而是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社会改革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积极推进燕京大学的中国化。和伦敦会的“社会服务型”的传教方针一样,司徒校长的这种宗教方针和老舍对于基督教的理解也达成了某种一致,这些都是这一时期老舍的基督教观形成的重要背景。这种对于基督教的复杂态度在老舍早期的几部长篇小说的创作比如《老张的哲学》、《二马》等中也有非常鲜明的体现。在研究方法上,项目负责人指出她尝试结合实证研究和文本细读的方法,引入叙事学的一些概念进行一种综合性的研究。
参与沙龙的各位专家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进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肯定。范亦豪教授指出,在以往研究中,对于老舍和基督教的关系虽然有很多学者谈到,但从燕京大学的角度介入到老舍的基督教观念的探讨却是颇为新颖的一种路向,这不论是对于老舍研究还是对于新文学发生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李玲教授则充分肯定了该课题的研究意义,认为包括圣约翰大学、燕京大学在内的基督教大学的文学教育对于新文学的发生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关键是有效地利用第一手资料。谢昭新教授指出如果能够将燕京大学在20年代的文学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包括老舍、周作人、冰心、许地山等在内的多位新文学作家的创作及宗教心态相联系,会开拓课题的更大的研究空间。项目负责人凤媛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非常感谢,表示会综合考虑各位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以其完善下一步的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