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下午,教育学部黄瑾教授主持的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基于领域教学知识(PCK)的学前教师培训及效能研究”在中北校区理科大楼A204举行开题沙龙。本次沙龙邀请了学前教育系姜勇教授、张明红副教授、李召存副教授、施燕副教授到会,多位学前教育系硕士研究生也参加了此次沙龙活动。
首先由项目负责人黄瑾老师对该课题的选题背景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指出当前学前教师培训存在缺乏背景性、情境性、变通性和反思性的知识等问题,提出有效的教师培训应与课程时间紧密相关、既注重实操也鼓励思考的互动式参与、能建立合作性学习的持续性支持环境、并且有后续跟踪的反馈式交流。在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黄老师重点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研究方法、研究目标与设计等。其中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基于领域教学知识(PCK)构建连续、动态、一体的教师培训系统之行动研究,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培训结果之效能研究。在行动研究中,将基于国家新颁布的《3-6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以提升教师领域教学知识(PCK),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文本为资源,建立和实施以暑期学校、参与式工作坊、实践反馈、学习社区、视频图书馆等多样化形式促进学前教师将理论和教育实践相贯通的连续、动态、多维度关联的一体化教师培训系统。在效能研究中,将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特点,以CIPP项目评价模式(Stufflebeam,2000)为框架,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效果层四个层面出发对教师培训结果进行效能评估,以期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模式和机制提供实证依据。最后,黄老师介绍了在本次课题中选点和样本数量以及教师PCK所涉及的领域、研究实施中的协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随后,与会专家对该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以及研究难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非常宝贵的建议。张明红老师提出可选取数学和社会这两个教师PCK所涉及的领域;从研究可行性的角度建议选取上海和浙江两个样本点。施燕老师提出应对样本教师从教龄方面进行定位,选取3-5年和5-10年两个教龄段的教师;考虑到样本流失的问题,建议选取160名教师,这样才能保证预计有效样本达到120名教师。姜勇老师认为可以对教师和家长发放问卷,进行再测信度;建议自编儿童能力发展等级表,从而使教师培训效果层的评价中有量化的数据做支撑。李召存老师提出可在行动研究中建立一体化的培训机制,思考教师领域的核心经验以哪种方式能够更好的传递给教师。
最后,在黄老师的主持下,对该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分工,并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衷心的感谢。
通过此次开题沙龙的讨论,课题组将结合各位专家的意见对后续的研究方案做出适当的调整,为研究难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建设性的想法,从而有效的推动课题的进一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