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19、26日下午,艺术研究所阮荣春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印佛教美术源流研究》学术沙龙在中山北路校区中北三馆教学楼101举行。该所阮荣春教授、何志国教授、张同标教授等全体师生、设计学院张晶教授及部分学术爱好者出席了会议。
一
11月12日下午,何志国教授主持了子项目《中印佛教石窟寺院比较研究》学术沙龙。
何志国教授以“天门﹒天宫﹒弥勒天宫——中印早期天堂观念契合的图像志探讨”就自己最新研究成果,分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演讲。
首先,马王堆汉墓帛画和棺材四周的璧图像和玉璧具有沟通墓主人灵魂升天功能,帛画上面的高柱(阙)和交龙穿璧图像是天门图像的雏形。汉武帝定郊祀礼、修造建章宫群和泰山封禅之举及其遗存,对天门观念的定型和东汉天门图像的出现,起到重要的推广作用。东汉天门图像主要分布四川、重庆和陕北两大区域,可划分为十种类型,它们由神灵+双阙,神灵+璧,璧+双阙,神灵+双阙+连璧四种图式扩展而成。其本质是神灵(或璧)+双阙(或门)的组合,前者表示墓主灵魂升天内涵的象征意义,后者表现墓主灵魂升天的途径的直观形式。
其次,汉晋时期的长江流域,呈现西王母被佛像取代之势:东汉中期开始,上游出现西王母与佛像位置替换;东吴晚期开始,在长江中游地区,从上游而来的龙虎座或双兽座之上的西王母被佛像取代;东吴晚期至西晋时期,龙虎座已经消失,来自上游的天门(双阙)形象与楼阁庭院式建筑一起构成具体的天堂形象,出现在下游的魂瓶之上,佛像进入天门之中。这个过程表现了由东汉的不完整的西王母天堂向吴晋佛像逐渐完善的天宫图像的变迁,反映了长江流域民众信仰发展的心路历程。
最后,四川、陕北、河西本土汉晋西王母为主神的天门图像志、长江流域汉晋佛像和犍陀罗弥勒天宫等来源,促成了敦煌275窟北凉弥勒天宫图像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流行,并影响云冈。中土早期弥勒天宫图像的形成是犍陀罗佛像与汉地西王母神灵信仰传统的契合,也是佛教艺术中国本土化的早期例证。
演讲结束后,师生之间展开热烈的讨论。就有关天门、天宫的概念、图像特征,以及中印早期天堂图像志的交流,何志国教授进行了回答。
二
11月19日下午,子项目成员张同标教授主持了《佛塔与华盖》学术沙龙活动。
子项目主持人张同标老师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思路框架和进展情况,并接着开展了本次讲座主题——佛塔与华盖二者之间的流变。张同标教授从中国古代汉地本土华盖图像出发有力辩驳了华盖图像起源于印度的问题。通过华盖图像的产生与流变、华盖与承露盘的关系、文献中关于华盖与承露盘的具体记述充分论证了佛塔相轮源于承露盘而并非源于印度的观点,否认了四川什邡汉画像砖、湖北襄樊陶楼被视为佛塔的习惯看法。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张同标教授还根据文献记载,将华盖当时的应用状况用图像画出,使得论述更为直观。
张同标老师还就研究中产生的若干问题和与会的专家和师生展开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张同标教授指出佛教图像中的华盖形象是学术界曾“盖棺定论”的问题,而本次《佛塔与华盖》讲座以此前研究的四篇论文为基础对华盖形象的产生进行了新的阐释。可谓是反其道而行之。张同标教授从图像、文献、传播三个层次清晰建立了华盖形象与中国汉地之间的联系。从中印文化的交流来看,这是对传统上认为印度影响中国而无中国影响印度的观念是一个扭转。也为长期关注中印文化的专家、学者、同学从印度到中国的单项思考转向印度与中国的双向传播提供了思路和借鉴。讲座最后,设计学院张晶教授对佛塔相轮与星宿思想有联系的问题与张同标教授进行了交流。同时,张同标教授也勉励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科研过程中能够挑战权威、打破定式思维,以扎实、严谨的学术态度做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科研成绩。
三
11月26日下午,张晶教授主持了子项目《中印佛教装饰与设计观念研究》学术沙龙。
子项目主持人张晶老师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思路框架和进展情况,阐述了佛教在十六国北朝时期进入中国北方地区后,在石窟寺形制设计、视觉图像传播、法器、家具、生活器具、装饰纹样等物质文化的各个方面带来的新的视觉观念和设计思维。重点特别针对中国北朝以来产生的便携式高坐具的发展和佛教艺术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图像对比和案例分析,以及对相关佛教典籍和史籍资料的梳理,研究与佛教相关的便携式高坐具如:绳床、荃蹄、胡床等演变发展的源流和脉络,指明佛教物质文化对中国北朝时期的设计审美理念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张同标教授首先就课题由小见大的研究方法予以肯定,并指出佛教艺术对世俗生活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
张晶老师就研究中产生的若干问题和与会的专家和师生展开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张同标教授指出佛教高坐具与世俗高坐具的界定与区分问题;何志国教授就佛教坐具荃蹄的来源和形制问题提出问题;张荣国老师提出高坐具起源与西方来源问题;李雯雯博士就中国佛教中思惟菩萨的坐姿与坐具与印度渊源问题提出思考。报告人对问题作了相应的回答,各位师生为项目研究和开展提供了新的观点及研究方法,探讨和互动有利于课题的进一步开拓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