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三江源自然资源保护之社区参与行动研究”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6-01-06浏览次数:12

 

123日上午,由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范长风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三江源自然资源保护之社区参与行动研究”的开题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举办。社会发展学院田兆元教授、李向平教授、唐忠毛教授及吴旭副教授等专家学者应邀出席。此外,民俗学研究所王均霞老师、木克代斯博士以及欧阳丽婷、张利峰、王蕾等多名硕士生也参与此次沙龙。

首先范长风老师采取视频演示的方式,通过约20分钟的视频向与会者展示了项目的设计和方案,简单介绍了项目选题缘起、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研究内容与具体方案、研究基础等。青藏腹地三江源地区的自然资源安全尤其是水资源问题乃是关系到青藏牧民的生计、东部地区未来发展和国家命运即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社区参与。课题研究的地域范围为青海果洛和甘南玛曲的三江源地区,研究内容主要有:1、宗教及其“神山圣湖”制度对社区参与的积极作用;2、藏族传统生态知识研究;3、冬虫夏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导;4、矿产资源的博弈与生态抗争;5、人口与生态移民;6、“江玛行动”与社区参与;7、牧民生态组织研究。研究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包括水资源、黄河水道、草原湿地的TEK,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监督缺位和有法不依问题,冬虫夏草采挖对草原生态和藏族社会的影响。探讨如何把藏族生态智慧整合到当下的生态保护规划中,如何吸引更广泛的社区人民参与。范长风对到场的所有老师同学们致以诚恳的谢意,希望老师同学们各抒己见,提出跨学科问题和视角以提升项目科研水平。

随后,参加沙龙的几位老师在肯定该课题的研究价值、意义的基础上,依次相应的为项目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与建议。田兆元老师认为解决民族的生态环境问题、灾害问题、安全问题毫无疑问是非常有价值的,且这种以影视开题的方法使表述更加直观化,很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多样化的表述。接着田老师从民俗学表述角度提出社区参与和发动时是否还要强调精英的作用,比如活佛或地方领袖的影响力,精英与民众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不同的作用。关于生态移民、建立“无人区”的问题,牧民进城、退耕还草解决草原退化问题的效果并不显著、建议引入“人与草原共生”等生态知识的表述。吴旭老师从人类学视角出发认为国外关于环境的研究都是很重要的、生态话题从60年代伴随以来我们走了半个多世纪,生态人类学所强调“无人区”问题最有可能出成果。同时提出“宗教如何与当地政府的政策协调”和“为什么强调在社区参与中提高女性成员的比例”等问题。唐忠毛老师建议关注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观点,关于处理人与土地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植物之间的伦理观。并认为文章的亮点不在于解释而是在于如何行动,落实到虫草、矿山等具体的问题及族群外与族群内的冲突协调,如何把握当地藏族传统生态伦理观与现代科学解释系统的张力等。李向平老师提出“怎样才能使研究更聚焦?”,如何围绕“社区参与”这个核心展开研究,认为社会参与不仅是一个理念,更是如何做的问题,此项目的重点不在于对策研究,因为相关的研究已经很多了,如何把使命感与对策两者整合起来,在田野与具体实践中获得学术价值。也期望通过三江源个案讨论出一个普遍性的范式。其他对这个项目或“社区参与”话题感兴趣的老师与同学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三江源地区居民行动的逻辑是什么?如何促进民众参与?”及“如何抓项目亮点和表述的重要性”等。在老师与同学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问题之后,范长风老师对每个与会者的问题都做了具体的回应,认为老套的形式下也会有新的内容,最终会走向社会行动这个终点。

最后,课题负责人范长风副教授对与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再次表示衷心感谢。通过举办这次学术沙龙,既为范长风老师项目设计的后续修改完善提出了诸多极具学术洞见的宝贵意见,亦为同行师生之间的交流论学搭建了难得的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