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科项目“中国制造业产品质量阶梯和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5-12-22浏览次数:6

 

1117日,王林辉教授主持的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中国制造业产品质量阶梯和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在法商楼302举行。经济学院董直庆教授、王媛、欧阳晓灵老师,以及世界经济、产业经济学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活动。

王林辉教授从研究背景、已有研究、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难点四个部分进行详细汇报。首先,王林辉老师结合习总书记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政策及波士顿咨询集团《全球制造业的经济挪移——全球的成本竞争力如何变化》的报告指出,在新的国际产业竞争格局中,我国制造业面临“双向挤压”,竞争优势持续削减,亟需实现整体水平跃升的现象。因此,测算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阶梯,探究制造业如何选择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实现技术赶超,分析哪些行业适合技术引进,哪些行业适合自主研发具有实践价值。其次,王林辉教授介绍现有文献的两种研究思路,其一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模式”,其二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模式”。认为,现有文献未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演绎其内生选择机制,也忽视质量提升型技术进步的内生化过程。因此,本研究将从技术进步路径的内生选择机制、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阶梯及产业技术水平、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及技术引进效率、我国制造业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四个方面着手研究,以期探寻我国制造产业选择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的方式。最后,王老师提出本项目存在三个难点,分别是推演产品质量阶梯和技术进步路径的内生决定机制的数理模型,构建产品质量指数,测算制造业产品质量阶梯和产业技术水平以及分析技术差距对技术引进门限效应的存在性和阈值数,识别各行业最优技术引进效率的技术差距合意区间。

随后,研究生赵景介绍了三种产品质量阶梯的测算方法。研究生张伊依介绍运用Khandelwal模型测量产品质量的方法,以及数据收集与整理等思路,为后续研究奠定良好基础。在本次沙龙举行过程中,王媛和欧阳晓灵老师就技术进步路径内生模型提出建议,认为模型目标函数可在产业层面考虑利润最大化问题,并提出可用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董直庆老师提出可结合已有研究,将资本积累高阶迭代方程运用到产品质量的测算上,使之更加精确。王老师对与会专家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本次沙龙进一步推动了项目的展开,拓展了研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了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