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晚上,201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新医改背景下上海居民就医行为研究”中期沙龙在法商北楼531室举行。社会发展学院的薛红博士、陈赟博士、政治学系的易妍博士,以及社会发展学院的部分学生参加了沙龙。
课题负责人、社会发展学院的姚泽麟老师首先报告了其基于《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的内容分析所撰写的一篇论文初稿,题为“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患关系转型,1949-2009——基于《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分析”。尽管在该课题原来设计中并没有采用媒体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医患关系进行研究,但姚老师根据课题的新发展,决定尝试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医疗领域进行探讨。
他首先介绍了社会学文献中有关医患关系的研究,指出尽管各种因素均会对医患关系产生影响,但无疑医疗卫生体制是影响医患关系的关键因素。其后,他基于对《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的词频分析,推测出我国城市医疗关系转型的三个历史阶段,即50年代初-70年代末、70年代末-90年代中、90年代末至2009年。而后,结合该报的一些报道、政府政策、统计数据以及研究文献等,姚老师分析了在三个阶段中,医疗服务的筹资模式、递送模式、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即医生、服务的使用者即患者这四个方面所分别呈现出的不同特征,从而导致三个阶段的医患关系分别为平和、共谋和持续恶化。这即是该文的基本发现。姚老师指出,医疗服务筹资模式与医疗服务递送模式的复杂交互作用深刻地影响了医患关系。因此,新医改应该注重医疗服务的筹资模式与递送模式两方面改革的齐头并进。
报告结束后,各位老师和同学结合生活经验和自己的研究领域,就此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易妍博士基于其传播学的学科背景,认为该研究目前还非常粗糙,只是做了非常简单的词频分析,导致对三个阶段医患关系的讨论尚缺乏扎实的证据支撑。因此,下一步应该是对《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做更为详细的内容分析。
沙龙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姚泽麟老师认为,各位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与建议为该论文下一步的修改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