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项目“新医改背景下城市居民就医行为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5-12-17浏览次数:6

 

1111日下午,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新医改背景下城市居民就医行为研究”中期沙龙在法商北楼531室举行。社会发展学院的刘大卫、薛红、陈赟、吴同、吴金海、唐晓菁等老师,与政治学系的易妍博士参加了沙龙。

课题负责人、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的姚泽麟老师首先报告了其基于田野调查数据所撰写的一篇论文初稿,题为“国家控制与医生临床自主性的滥用:对公立医院医生执业行为的分析”。他首先围绕医生执业行为的社会控制提出研究问题,回顾了该领域内弗雷德森和霍夫曼的经典研究案例,并指出了他们关于医生临床自主性的论述中均未涉及伦理面向。这就意味着医生不受外界干预的临床自主性如何确保其伦理面向成为一个问题。接着他阐述了我国当前医疗体制的畸形市场化改革,即一方面是医疗服务的商业化、公立医院的企业化,另一方面,国家则对医生职业、公立医院以及医疗服务价格维持着强力管控。正是在此背景下,公立医院当中的医生收入才体现为“双轨分配”机制的特征,即医生收入由正式收入和非正式收入两部分构成。而公立医院及其医生所具有的对患者与对医药厂商的支配——姚老师称之为“双向支配”,则使得医生在获取非正式收入时更为便利。报告最后展示的是医生临床自主性滥用的后果及其政策启示。姚老师分别从患者、医生和政府角度,分析了国家的不当管制与监管乏力对三方所造成的意外后果,最后他提出了两点政策启示——一方面,让医生更多地参与到政策制定当中,另一方面,则必须重构国家与医生职业的关系,赋予医生职业法团自主性,有效发挥其规范自律与同行监督等功能。

报告结束后,各位老师就此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和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刘大卫老师从其所参与过的民营医院的困境入手,对该报告提出了一些不同角度的见解。易妍老师则认为该报告的核心概念还不够清晰,操作化还不够到位,致使目前框架比较模糊、内容过于庞杂。她同时建议可参考传播学界对记者职业的研究。

沙龙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姚泽麟老师认为,各位老师的意见与建议为该论文下一步的修改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