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上海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主客观综合评价研究”第三次中期沙龙在闵行校区生科楼辅楼上海市城市生态重点实验室2楼208会议室召开。沙龙由课题负责人、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韩骥副教授主持,并有幸邀请到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的五位老师参加,他们是葛成军副教授、戚春林副教授、徐文副教授、袁媛副教授、邝春兰老师。课题组成员孟醒、黄鲁霞、袁坤、黄诚、周燕等同学参加了旁听。
韩骥副教授首先向到会专家和同学介绍了课题的背景、研究框架和阶段性成果,其中包括国内外有关宜居城市、城市生活质量等主题的研究进展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本课题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设计、拟采用的方法和数据等。纵观国际上宜居城市研究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宜居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从最初萌芽期关注城市中人的居住环境,到探索期关注人对社会、经济、环境等的综合需求,最后到成熟期努力实现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我国由于城市化发展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近30年时间里,城市的发展更多关注基础设施、经济产出等硬件指标的建设,对于城市中居民的主观感受以及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视程度与发达国家的城市仍存在差距,如东京、纽约、巴黎、伦敦等。国外的宜居城市建设目前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条件,关注的焦点更多的落在满足居民自身发展的需求上。而我国还需努力建设硬件基础设施,这对于当下我国宜居性的贡献依旧占主要地位。国内外宜居城市的发展特点和差别也体现在此时期的宜居性内涵和指标中,我国由于更多的考虑经济发展与社会基础建设,所以过去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涵盖的面比较广泛,但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城市中居民的重视程度也将不断提高,宜居城市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也会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变化显得更加人性化,逐步使硬件与软件发展协调进行,进而朝以人为本的方向努力。根据课题研究计划课题将对1990-2010年近20年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得到上海城市生活质量的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韩骥副教授向与会专家演示了构建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客观评价数据库,以及一些初步的分析结果。
汇报结束后,与会专家对课题的社会应用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和项目组成员一起就指标的选取和改进以及如何将研究成果与实际城市规划相结合等进行了讨论。其中葛成军副教授就研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指出宜居、生活质量、幸福感、可持续性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个概念之间有交叉重合的地方,在本课题研究上海市生活质量选取指标时,可以适当参考其他概念的评价体系。戚春林和徐文两位老师都表示在居民主观感知度调查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袁媛老师和邝春兰老师也在听取了大家意见后,结合自己研究的经验对结果和改进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针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韩骥副教授认真地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会后,课题组召开了内部会议,进一步完善了课题内容和研究思路,明确了下一步要开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