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吴越地区早期政治形态演进研究”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5-11-23浏览次数:4

 

1028日下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黄爱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吴越地区早期政治形态演进研究在闵行校区人文沙龙举行开题会。来自上海大学历史系宁镇疆教授、我校历史系牟发松教授、章义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张朝阳副教授、我校李磊副教授、王进锋副教授、包诗卿讲师以及古代史教研室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应邀参加。

课题负责人介绍了课题的问题缘起、研究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框架和方法、目标计划及重点难点等,并分析了课题研究的研究视角。该课题力图从地域立场出发,揭示吴越地区早期政治组织是如何从基于小地域发展到突破地域环境的生长和扩张过程;并以此为个案,从中原以外地区政治形态的演变过程,探究中华古代文明多元性和多样化统一的形成道路。

随后,与会专家展开了热烈讨论。宁镇疆教授指出,课题研究难度很大,需要考古、文献、理论等多方面的素养,在先吴、先越族群来源等问题上,考古学资料的认定难度大,对于南土当中的特殊地区,对于史前上层人物远距离交流网和后来社会上层的华化,都有值得深挖的空间。建议在相关传世文献的成书研究方面,吸收新出土资料,注意有关吴、越的文献资料是何时、如何出现的?在具体研究中,注意跳出吴越看吴越,汲取人类学相关研究成果,并留心区域间比较。张朝阳老师肯定了研究重视内在动力的学术意义,并提醒:根据已有资料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的核心重点应该放在春秋战国,因为楚灭越后,该地区已经不再是独立的政治体了。章义和教授提出,如何理解“早期”?“酋邦”理论是否适用?课题应该有所辨别,有所界定。研究中还应处理好地域立场与大一统的关系,考虑到区域文化内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更多关注接纳与认同,而不是“起源”问题。对资料还要下大功夫,对吴与越进行更加细分的研究。王进锋老师指出,吴越地区最有特色的时期是在西周、春秋,应作为研究重点;课题研究要把现已有资料所能提供的落脚点做实,例如太伯奔吴传说、宜侯夨簋、吴越争霸、青铜剑研究等等,注意吸收考古学已有研究成果,例如韩建业的文化区系研究;限于精力和自己的研究特长,要会“大题小做”,以吴越为个案,研究独特地区融入统一国家进程的内在机制,探究人口流动、文化和资源流动的影响。李磊老师提出,政治形态研究要注意探究地区、人群内部及其彼此之间的权力平衡与支配关系,即从地理空间发现政治权力关系。除了考虑史实上的问题,还要思考,在吴、越政治体生长过程中,他们如何界定和塑造自己的类型?吴、越消失之后,又怎样认识和发现他们?此外,与其他边缘地区的比较必不可少,美国学界的“边疆理论”对此有借鉴作用。包诗卿老师提醒,语言研究也是研究区域文化重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上的认同是否能够最终构成政治和文化上的统一和接纳?研究者要有自觉的反省。牟发松教授指出,对于“政治形态”概念,需要进一步的论证,对于以何种经济形态支持政治形态,要有充分的分析。吴越是政治形态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他们彼此成为仇雠的时候,正是他们具备越来越共同性的时候。必须注意他们之间的共同性是如何形成的?差异性如何消失的?南方早期的政治体似乎都有“从崩溃到重建”的过程,这需要特别注意。对于现有文献,应有自觉的敏感:这些文献中,哪些是胜利者书写的?哪些内容又保留了本地的意识?结合考古学资料,仔细分辨哪些是真正的文化上的“断层”,哪些是由于胜利者书写所造成的“断层”。研究方法上还应注意地名中残留的地域文化特征,此外,传说的地域性、自然环境形成对该区域政治形态的演进的影响、吴与越文化的差异等等问题,都要有所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