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下午,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刘大卫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常态下劳动标准对群体性劳资冲突的响应问题研究”在理科大楼A204会议室举行开题沙龙。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吴瑞君教授、文军教授、桂世勋教授、朱宝树教授、王大奔副教授、吴同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谷人旭教授及人口研究所部分研究生应邀参加沙龙。
刘大卫首先就本项研究课题的研究意义、文献梳理、研究目标、核心观点、研究内容、报告大纲、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及目前面临的问题等进行阐述,并对我国劳动标准的缺失、法律缺位及执行缺陷等现状进行了分析。
文军教授肯定了该选题的问题意识,认为课题应当紧紧围绕劳动标准、劳资冲突、劳动标准的立法政策等展开研究,同时注意预警机制和风险化解方面的研究。
朱宝树教授认为逻辑框架应当紧紧围绕“响应”展开,即什么是响应、为什么相应、响应的现状和问题、如何进一步响应进行论证。
王大奔副教授对于项目负责人的观点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目前我国的劳动标准并不存在缺位问题,而是执行不到位,甚至某些标准过高,政府、企业、劳动者三者所关注的内容并不是统一的,甚至是对立和矛盾的。研究应当突出分析现行法律为什么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桂世勋教授认为群体性劳资冲突应当是本研究的亮点,相关部门可能对于“预警机制”更加关注,要对已有的群体性劳资冲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调查问卷要针对本市户籍和农民工分别展开。
谷人旭教授根据其研究的专业方向指出,不同时期、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对于标准的理解和设定是不同的,应当有所考虑。
吴同博士提出“劳动标准”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并与大家分享了他在珠三角的部分企业劳资关系访谈调查的研究结论。
吴瑞君教授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建议课题研究要紧紧抓住“劳动标准”和“群体性劳资冲突”的关联问题展开,解决劳动标准的定义问题、操作问题和个体劳资冲突向群体性劳资冲突的演变问题。
刘大卫就以上问题一一作了回应,并向专家提出几个有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