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号下午,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具身视野中的具身性研究”在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举行。课题负责人、哲学系教师何静主持了开题论证会。本次开题报告邀请了哲学系蔡蓁副教授、孙亮副教授、宋锡同副教授、牛文君博士、王韬阳博士等青年教师参加。
首先,何静老师从问题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前期工作和预期成果等五个方面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汇报。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关注我们对自我和他人的判断、理解和评价。具身哲学所孕育的新观点和新方法也牵引着社会认知研究的推进。然而,具身社会认知研究的的兴起,打破了这一格局。它对传统社会认知研究所作出的推进突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对“理论论”和“模拟论”两大主流社会认知理论进行激烈的哲学批判。(2)积极吸纳并进一步发展了现象学传统中有关社会认知本质的敏锐洞见(E.Thompson 2007;D. Zahavi 2008, 2014)。(3)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社会认知理论成果。如直接社会知觉理论、互动理论、生成交互理论等理论框架。(4)心理学、神经科学、生物学的科学研究中关于社会认知具身效应的重要发现。这些研究证据有力地表明:社会情境中的认知功能受限于身体。
本课题已经注意到,尽管具身哲学理论已成为社会认知研究的一种新取向,但目前还有一系列理论问题亟待澄清。例如,具身学派给出的理论论证和经验证据仍然不足以推翻以表征为核心的读心过程在社会认知中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建立起可供测量的理论模型来说明具身化才是社会交往的核心;社会认知的具身效应是否存在边界条件?如果社会认知从本质上说是具身的,具身社会认知能否证明身体在高级社会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等。另外,社会认知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独特认知形式,具有文化依赖的特点,不同的文化对社会交往方式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什么?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有三大部分:(1)系统阐释具身哲学对传统以计算-隐喻为哲学基础的社会认知研究的新推进;(2)揭示具身社会认知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并通过对其哲学基础的重构和实现机制的构造提出本课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思路;(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考察当代社会发展(包括科学、技术和文化)对具身社会认知研究提出的挑战。本课题希望在系统阐述具身哲学对当代社会认知研究所做重要理论贡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思路以解决具身社会认知研究在对传统社会认知进行挑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系列理论难题;并将所提出的“节奏-共变”模型置于当代现实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以期丰富或修改当代社会认知有关认知、行动和主体等基本看法,为自我与他人心灵的关系,身体、心灵与世界等一系列重要的哲学问题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出席课题论证的学者充分肯定了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并展开热烈讨论。与会者还就课题论证的主要框架和基本内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本课题以问题为导向,以当代哲学理论的发展和转向为方法论起点,采用哲学思辨与最新科学成果相结合的方法,考察社会认知在不同哲学版本中的理论难题和现实出路;并且从生物-世界整合的视角,构建具身社会认知的理论框架和实现模型。通过此次开题论证会,课题组将结合各位同行的宝贵建议,确定具体的研究计划,细化框架和适当调整研究方法,为后期的研究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