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转型社会的媒介寻租与政府规制(1978-2014)”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5-10-12浏览次数:18

  

923日,传播学院潘祥辉副教授主持的2015国家社科基金“转型社会的媒介寻租与政府规制(1978-2014)”开题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人文学院1楼门厅内举行。传播学院甘莅豪副教授、路鹏程副教授、黄佶副教授以及传播学院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等20余人参加了沙龙研讨。

在学术沙龙上,潘祥辉副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兴趣以及该课题与以往研究成果的延续性与差异性。潘祥辉指出,由于身处社会转型期,当下中国传媒界存在诸多乱象,如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甚至新闻敲诈等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是新闻界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以及新闻记者的形象,也给中国新闻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那么何以如此呢?该课题“转型社会的媒介寻租与政府规制(1978-2014)”即着眼于新闻界的这种乱象及其背后的体制性病灶。课题借鉴新政治经济学的概念,用“媒介寻租”这一概念来描述新闻领域内媒介话语权与各种利益的非法交换现象,并将媒介寻租定义为“利用媒介权力寻求非生产性利益的活动”,富有新意。通过梳理自1978年中国传媒市场化启动以来新闻领域内公开查处的数百个媒介案例,作者建立了一个媒介寻租的数据库,通过实证数据的分析,对中国媒介寻租的分布、特征、演变趋势等进行全方位的揭示。

“哪些媒体和记者最容易腐败呢?报纸、电视还是论坛版主?我们需要进行统计分析。”潘祥辉指出,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媒介寻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因此课题将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寻租现象,如网络抹黑、网络假舆论监督以及自媒体寻租等也纳入分析框架,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在理论资源的征引上,课题借鉴包括制度分析、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集团理论、政策规制理论等众多理论资源,形成一个跨学科、多视野的分析架构,试图构建媒介寻租的理论模型,丰富现在的寻租理论。

在开题沙龙最后,潘祥辉副教授还就时下新闻业的转型现状、新闻人的困境、新闻专业主义与市场利益、政府监管的博弈,以及新闻教育的困惑等问题和与会嘉宾进行了分享,与会者对也该课题的研究及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