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民国时期基督教大学的文学教育和新文学关系研究(1911-1937)”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5-07-30浏览次数:19

  

69日下午,中文系副教授凤媛博士的国家社科青年项目“民国时期基督教大学的文学教育和新文学关系研究(1911-1937)”中期沙龙在香港中文大学容启东纪念大楼一楼会议室进行。这也是她受邀参加由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和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联合举办的“亚洲文化和神学高级研讨会”的部分内容。该研讨会面向全亚洲从事跟基督教文化相关的所有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旨在进行一次关于基督教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跨民族、跨文化的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与对话。

会议上,凤媛副教授就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和各位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探讨,并就圣约翰大学的文学教育问题做了专题发言,集中讨论了早期圣约翰大学的“英语教育”运动的文化困境等问题。她指出,“英语运动”作为早期圣约翰大学最负盛名的教育活动,导致了圣约翰大学全民欧化的气氛。但是在这其中,它的领导者卜舫济校长实际上却始终处在试图平衡英语教育和中文教育的处理中。在他看来,英语教育和中文教育是彼此联系的两个方面,英语教育可以帮助中国学生铲除对于西方事物的偏见,增加对于基督教知识和教义的认识,而中文教育则可以培养出熟知、热爱并吸纳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这种教育理念其实也是秉承了圣约翰的第一任校长施约瑟主教重视中文教育的理念。相比较而言,卜舫济校长更希望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就如同他在圣约翰大学的治校方略上试图保持传教和教育的双重目的的平衡关系一样。尽管成功的英语运动导致了一种压倒一切的优势,但以卜舫济为代表的校方仍旧试图去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所以才会有圣约翰历史上几次中文教学改革的发生。同时凤媛博士还指出,和前任施约瑟主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倾心一样,卜舫济校长本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非常尊敬,并在主导中文教学改革时期流露出一些明显的倾向。卜舫济在20年代时曾用文言文写就了《保罗达哥林多人前书新注释》,已经充分说明了他深厚的国文功底。而施约瑟主教本人就是早年中文《圣经》的杰出翻译者,他用一种和“官话”相接近的简白的文言文来翻译,试图达到一种更为普及的传播效果,这从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表达的追求。

出席会议的有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神学研究院Philip Wickeri教授和印度加尔各答大学政治学系Bonita Aleaz教授,以及来自中国香港、印度、菲律宾、印尼、越南等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他们就凤媛博士的研究课题提出了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作为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著名专家,Philip Wickeri教授高度肯定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要重视早期传教士的翻译工作对于文学教育的影响。Bonita Aleaz教授则指出,在呈现历史事实和细节的同时,需要注意探究文学教育和五四新文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白话文运动这些历史背景之间的关联。凤媛博士就各位学者提出的问题做出了回应,并表示会在今后的研究中汲取建议进一步完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