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项目“上海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5-07-23浏览次数:41

  

629日下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上海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主客观综合评价研究”第二次中期沙龙在闵行校区生科楼辅楼上海市城市生态重点实验室2208会议室召开。沙龙由课题负责人、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韩骥副教授主持。我校城市生态重点实验室紫江特聘讲座教授、美国弗吉利亚联邦大学陈雪明副教授,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与地理学院梁涵玮老师,海洋科学学院王胜强老师应邀出席了本次沙龙。课题组成员孟醒、黄鲁霞、袁坤、义白璐、周翔、曹武星,以及实验室孙凤云、沈亚楠等同学参加了旁听。

韩骥副教授首先向与会专家和同学介绍了课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初步成果,包括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的总体框架、研究内容、方法和数据等。通过将主观调查和客观评价指标相结合,课题将对1990-2010年近20年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得到上海城市生活质量的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其中客观方法中的三大类评价指标分别涵盖生活质量的三个重要层面,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交通可达性;主观评价方法方面,主要基于上海市17个区县开展问卷调查,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从初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上海近20年的居民生活质量呈现上升趋势,但空间分布非常不均匀,市中心表现出较高的宜居性,近郊和远郊的区县则宜居性相对较低。这主要因为市中心地区的社会基础设施水平和交通便利性较高,而市郊地区虽然自然环境较好,但仍无法抵消由于生活设施和交通不便带来的负面影响。本课题在对生活质量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了人的主观感受,从而共同进行宜居性的评价,能比较综合和科学的反应一个地区的的宜居水平。

汇报结束后,与会专家对课题的创新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和项目组成员一起就指标的选取和改进、模型与方法的可信度、以及如何将研究成果与实际城市规划相结合等进行了讨论。其中陈雪明教授就研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应当扩充城市生活质量这一概念的内涵与评价方面,建议参考联合国发展研究署的人类发展指数报告中所提到的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性别平等、就业等指标,在数据可获得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展现有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体现可持续发展所包括的高效、公平和自然等内涵,最后还对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给了自己的意见,如可以对不同时间序列与地区相互比较,并且对于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如城市蔓延的利弊,以及如何凝练研究结果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梁涵玮、王胜强两位老师认真听取了各方的见解,提出了主客评价的差异性,尤其是性别差异、问卷调查的采样位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然后结合自己研究的经验对结果和改进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针对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韩骥副教授认真地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会后,课题组召开了内部会议,进一步完善了课题内容和研究思路,明确了下一步要开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