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下午,国家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民国词集专题研究”第三次学术沙龙在我校闵行校区中文系三楼特藏室举行。
课题负责人中文系朱惠国教授主持本次学术沙龙,参加会议的有:本校中文系讲师徐燕婷、深圳大学中文系教师金春媛、安顺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陈晓清、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生黄澄华等。
此次学术沙龙主要讨论了民国时期女性词集,徐燕婷做了主题发言。她认为:民国时期女性词集的界定为词集刊刻于1912年-1949年间,且作者在民国年间尚存世。从目前可考的女性词集来看,共有60余种。根据实际的刊刻与出版情况,女性词集可以1912-1917年、1918-1936年、1937-1949年为界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是低潮期,仅有许禧身《亭秋馆词钞》、左又宜《缀芬阁词》等7种词集出版,且影响不大。中期以吕碧城词集刊刻为标识,进入词集刊刻的高潮,尤以1931年、1933年、1934年为多,此期刊刻词集41种。出现了吕碧城、吕惠如、吕美荪三姐妹、罗庄、陈家庆、丁宁、张默君等一大批词人词集,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后期从词集的数量上而言,是一个凋零期,一共刊刻11种词集(含合集)。然而,从词人的影响而言,如徐自华、茅于美、沈祖棻、汤国梨等均有着一定的知名度。且后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即以《寿香社词钞》为中心,出现了女词人的群体创作现象。何曦、刘蘅、王德愔、薛念娟、王真、张苏铮、施秉庄、叶可曦等何振岱的女弟子,时称“福州八才女”,参与寿香社,吟诗作词,颇为瞩目。寿香社也是民国唯一一个有女性参加的诗词社团。1942年八人词作刊刻合集《寿香社词钞》,八人中的刘蘅、王德愔等人建国后仍致力于旧体诗词创作。徐燕婷同时认为:以民国女性词集为纲,构建民国女性词史,可以更好地了解民国女性词作,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民国词学。
大家原则上同意徐燕婷的看法,并就一些具体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朱惠国对大家的发言做了总结。会议还就项目的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