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中国古文书学视角下的先秦两汉官学”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5-07-09浏览次数:5

  

625日下午,我校中文系黄人二教授于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举行国家社科项目“中国古文书学视角下的先秦两汉官学”第三次讨论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我校中文系彭国忠教授、王冉冉老师、杨焄老师,古籍所王园园博士、丁玎博士,以及中文系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同学。

课题负责人黄人二教授从《诗经·大雅·生民》出发,对“今古文经学”相关的论证进行分析,提出今文家、古文家“感生说”观点的不同。黄教授指出,《诗经》的分章需要结合押韵和内容,毛、郑玄与孔颖达对《生民》的分章断句不同,加之古人无新式标点,其具体意涵略有不同。对此,黄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分章意见。对训诂问题“弗”是否训读为“拜”及作何解亦有新见。夏商周三代有“感生说”,古史中还有“胁生”、“背生”种种。黄教授从先秦诸子和《史记》内容思考总结“圣人有父”和“圣人无父”是今文家和古文家的一大分歧。

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结合和对读让我们重新检视先秦两汉“今古文经学”。楚简《容成氏》和《周易》中亦可见到今、古文家的立场、观点不同。此种观点的分歧,形成原因多样,黄老师对此进行了分析。王冉冉老师指出:班固著《汉书》称“汉为尧后”,刘向引《左传》将刘氏祖先上溯至尧,亦是今古文家因立场不同导致学说差异。

彭国忠老师也介绍了“科举视域中的中国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课题的内容及现阶段进展情况。由于隋唐时史料少,现在看其特征,先人存有偏见而未考虑到许多方面。科举文体的选本,目前有几种尚未成完善系统。创作层面上,就试律诗而言,南宋及前代之人多持否定态度,试律诗附于诗文集之后以作点缀之用,赋得体在文学史上也鲜少提及。南宋末风气转变,有人从事专门创作,至乾嘉时期,得到重视。彭老师以此为例说明科举体制下文学创作的过程和针对科举文体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流变。另外,彭老师还提到可以从考官评语方面进行资料收集,力求完善这一方面资料。

古籍所王园园博士、中文系研究生。本科生等其他与会人员也有十分精彩、具有启发意义的发言。

最后,针对与会专家和学者所提出的问题和疑问,课题负责人进行了回应和交流,并报告了下一阶段的研究机会和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