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市场机制导向下博士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估与提升路径研究”中期沙龙在理科大楼A207举行。受邀参加此次沙龙的校外人员有罗格斯大学管理与劳动关系学院刘明巍副教授、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吴锦宇博士、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孙中伟博士,公共管理学院宋锦洲副教授和邱婕博士,社会发展学院王春兰副教授和吴同博士,以及课题组成员等。沙龙由课题负责人卿石松主持。
卿石松首先代表课题组向与会人员汇报了课题研究进展,重点结合北京、武汉、南京、西安、兰州五市的15所高等院校的抽样调查,汇报了初步的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大部分(64%)博士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明确规划,事业心比较强,希望能够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愿意付出艰辛努力,而且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57.36%博士生最想成为科学研究人才,其次是实用技术人才(13.96%)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9.91%),然而也接近10%的博士生表示没有想过或没有想好将来成为什么类型的人才。尽管就业出现多元化特征,但学校和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是依然是博士生的首选(63.96%),其次是党政机关(9.01%)和国有企业(8.56%)。不过,在国内博士生数量扩张和海外博士的挤压,以及学术岗位相对不足的背景下,就业压力已成为博士生最苦恼的事情之一。其中,16.11%的博士生认为就业压力是排“第一位”最苦恼的事,仅次于学习科研压力;而排“第二位”最苦恼的事,有26.26%的博士生选择就业压力,是所有选项中比例最高的。汇总排“第一位”或“第二位”的样本,发现有40%的博士生表示存在就业压力。同时,通过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就业偏好、就业预期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也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与会专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评议和讨论,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一致认为,在现有调查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建议集中于单个学科或某个地区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在研究中,考虑和控制个体的学习科研成果、专业类别、经历背景,以及学校的类别、师资条件和排名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本次沙龙提出的观点和建议,为课题下一阶段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听取各位专家的中肯建议后,课题组成员针对专家意见和提议做了回应。
最后,项目主持人总结了会议,对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并就下一步国际合作研究的内容及方式展开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