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下午,全国教科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中‘中国国家形象’的设立与传达:基于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开题沙龙在理科大楼A204举行。对外汉语学院吴勇毅教授、胡范铸教授、刘承峰副教授、青年教师张虹倩以及对卢骄洁博士、胡炯梅博士、陶贞安博士等人参加了本次沙龙。
课题负责人樊小玲博士首先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课题研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然后阐述了本课题的基本观点:对外汉语教材是国际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材也是国际汉语教育中“中国国家形象”极其重要的叙述者和载体;对外汉语教材中“中国国家形象”由不同的元素构成,包括文本、图片以及音像等等;对外汉语教材中不同的“中国国家形象”的设立会引发留学生形成不同的“中国印象”;对外汉语教材中“中国国家形象”传达与形象元素本身的参数以及留学生参数的变化有关系;对外汉语教材中“中国国家形象”的设立和传达根据其参数变化构成不同模式,在不同模式下需要采取不同的教材编写对策。接着对课题内容和研究计划进行了阐述,包括:对对外汉语教材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功能的界定、对外汉语教材与“国家形象”的关系的界定、对外汉语教材中“中国国家形象”元素提取、对外汉语教材中“中国国家形象”设立的实证研究等。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本项目研究选题的新颖和视角的独特性,并对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讨论。重点包括:对教材研究的范围的框定,教材中“国家形象”要素点的确立、语料的控制等等。吴勇毅教授指出:课题应先做现有教材调查,在对教材本身的分析的基础上再做实证研究,同时应注意区分通用型教材和国别型教材的不同特点以及在教材中“显性”“国家形象”与“隐性”“国家形象”。胡范铸教授提出:在对教材的筛选上,应该采用何种标准,在对教材的分析上基础何种层面,是止于话题分析还是止于短语分析?刘承峰副教授则对“国家形象”元素的提取要采用何种标准的问题,调查中的控制、调查与结果相关性等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与会专家提出的建议意见切实中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课题下一阶段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向。
项目负责人樊小玲博士对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下一阶段将依据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对研究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