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委员会“唐庚诗集校注”沙龙暨上海市项目“宋代诗学文献编撰研究”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楼4349举行。参加此次研讨的有古籍所刘永翔教授、顾宏义研究员、方笑一副研究员、丁红旗副研究员,以及古籍所部分硕、博士生。
课题负责人我校古籍所晨晖学者唐玲首先介绍了古委会项目的进展情况:唐庚为北宋后期著名诗人、学者。钱锺书《宋诗选注》中选其诗达五首之多,称其“在当时可能是最简练、最紧凑的诗人。”其实,自南宋以来,唐庚的诗名已不断为人所称道。如雁湖居士李壁称其:“文采风流,人谓之‘小东坡’”;刘克庄云:“子西诸文皆高,不独诗也。其出稍晚,使及坡门,当不在秦、晁之下”;林希夷云:“唐子西学东坡者也。得其气骨而未尽其变态之妙,间有致处。然无一点尘俗,皆佳作也。”陈振孙云:“庚为文精密,通于世务,作《名治》、《察言》、《闵俗》、《存旧》等篇,学者称之。”
然而,正是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学界相应的重视和关注。以唐庚诗文集为例,目前尚无经过系统整理校注的专着问世。再者,学界对于唐庚的研究也略显薄弱,仅有为数不多的几篇论文来探讨其文学特色,或编订其短期年谱。这在宋代文学研究当中,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故而,本课题拟对唐庚诗集进行校注,以期引起更多的学者来关注这位文采风流的“小东坡”。
正如凡事必须正本清源一样,学术研究中的正本清源也同样重要。对于唐庚诗集而言,文本的真实面貌究竟为何,就十分值得后人去发掘探索。本课题在占有众多善本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还原唐庚诗集的原貌。之后,便可立足于相对正确的文本,对其诗歌进行注释和研究。
刘永翔教授针对目前已完成的校注样稿,指出在接下来的校注中,应当针对唐庚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诗坛风气,着重批注诗中的典故、意象、本事等内容。丁红旗副教授、博士生任仁、朱学博等同学则对诗集校注的原则、体例、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探讨。
随后,唐玲介绍了上海市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该选题的价值和意义。她认为“诗话”是中国古代诗学批评体系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诗学文献的主要组成部分。宋朝作为诗话创体、发展、兴盛的时代,问世的著述尤为人所关注。然若以诗话作为诗学文献的代表来加以论述,则无疑会失之片面。除诗话外,还当包括宋人文集中的序、跋、记、论、书、帖等单篇文献,以及散见于别集、笔记、史书、类书中的论诗谈片。长期以来,学界偏重于诗话层面的相关研究,而对其它形态的诗学文献,则研究相形薄弱,尚有深入探索的必要。将本课题定名为《宋代诗学文献编撰研究》,属于整体研究范畴,旨在将诗话与其它诗学文献统一起来。以学界甚少关注的文献编撰为中心,突出单篇诗学文献对诗话编撰的贡献、影响。再者,通过考证诗话编撰机制的变化,探寻从“以资闲谈”的随笔手札,转变为体制成熟的学术专着的演变过程。其结果不仅是在形式上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和成熟的诗学批评体系,更从中反映出宋代的诗学思想、审美趣味乃至学术思想的演进轨迹,为宋代诗学研究提供新的内容。
顾宏义研究员指出可将诗学文献的定义界定得更加清晰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独撰诗话和汇编诗话的分类,似可再作进一步的考察。方笑一副研究员则认为并非所有的涉及谈诗说艺的材料都须纳入诗学文献的范畴,应该对其进行分类归纳,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献重点研究。博士生谭燚和戎默同学也对课题的结构安排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