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自然村保护的布局与形态研究”第二次沙龙在中北校区理科大楼204室举行。课题负责人马丽老师主持本次沙龙,特邀我校地理系研究员夏海斌博士从地理科学视角剖析江南地区村落布局特点,课题组陈源等七位成员参加了沙龙。
首先该课题负责人马丽老师概述课题的研究进展,随后夏博士对江南地域的地理、气候和水系的成因进行了讲解,具体解释了地转偏向力对太湖流域的水系形成和发展产生的作用。他认为,工业革命之后改革开放之前,虽然当时各地大力发展道路网建设,但是江南地区的独特地理环境并不利于路网建设。这一因素却恰好减缓了江南传统村落的现代化发展速度,那些传统江南居民得以留存。接着夏博士的观点,马老师指出改革开放前的传统江南村镇的集聚形态和规模,受制于江南地区河网水系的尺度,但是观察近20年江南村镇的规模及布局形态,其扩展方向主要受区域经济规划的影响。在沙龙互动环节,彭传纪同学请教夏博士关于江南地域全年气候对当地民居产生哪些影响,另外夏俊雯同学将自己正在分析的水系图拿出来,请教两位老师其研究方式的有效性。沙龙快结束前,大家就传统建筑能量的输入和输出问题;如何在保护江南传统民居形态的同时提高居住舒适度;传统建筑的低碳环保节能设计等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
最后,项目负责人马丽感谢了夏海斌博士对地理、气候、水系等问题的专业讲解,帮助本课题组成员加深对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成因及特性的认识。夏海斌博士指出了课题组未引起重视的问题,建议我们注重分析江南民居的传统节能方式。他认为此项分析对于研究生态保护大背景下以及新城镇化进程中,是否要保护传统建筑的形态以及怎么实施保护措施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