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5-06-04浏览次数:14

  

320日,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中期沙龙在体育与健康学院四楼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由项目负责人体育与健康学院王树明教授主持,上海体育学院吴贻刚教授、我校体育与健康学院闫智力教授、孙辉教授、宋全征副教授,以及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此次沙龙。

在中期报告会正式开始之前,王树明教授首先对参加沙龙的专家们表示欢迎,随后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的课题进展以及阶段性成果进行了介绍。王教授指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健康水平下降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也为此开展了“健康人格”、“健康促进”和“立德树人”等工程。教育部在筹划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时,提出要统筹体育、艺术和语文、历史、品德五科在综合育人方面的融合,我们应紧抓这一契机,把学校体育植入教育的整体改革发展之中。另外,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健康第一”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可见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的严重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在课题开展的第一阶段,研究者将积极心理学思潮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中,以青少年学生为被试,通过教学实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全面探讨积极体育教育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影响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除此之外,王教授还认为,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重要过渡期。亲社会行为和积极人格在中学生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和社会应加以重视并促进其亲社会行为和积极人格的培养。以往也有很多关于亲社会行为和积极人格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较少,在体育方面的研究相对空白。因此在课题开展的这一阶段,除了探讨积极体育教育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影响作用,对中学生体育活动量、亲社会行为及积极人格培养的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也十分必要,这一研究的完成对培养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和积极人格培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讨论过程中,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实施“健康中国”这一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以开展“立德树人工程”为契机,将积极心理学这一新思潮引入我国学校体育,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其在促进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提升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并实质性地推进新课标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达成,从而提升青少年的健康水平,本课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目前已完成了积极体育教育促进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实验研究,以及体育锻炼与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积极人格培养的相关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

随后王树明教授又分别就吴贻刚教授、闫智力教授、孙辉教授和宋全征副教授等提出的相关问题做了详尽的解答和自己的设想。在此基础上,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就第一阶段研究结果一致性的问题以及第二阶段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为课题第二阶段工作的展开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