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海社科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镇社会治理协同机制研究”第二次学术沙龙于公共管理楼418室举行。我校蒋云根教授、浦东区委党校郑晓燕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李晓霞老师及政府实践部门专家孟文海老师及全体课题组成员出席研讨会。
课题组负责人谢炜首先向专家组汇报了课题组成员前期修正过的研究框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首先,清晰描绘新型城镇化的动态进程和基本特征,这是课题立足的研究背景。新型城镇化既是公共领域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推动力。进而,采用理论分析方法,在认真梳理治理理论和协同理论发展脉络的前提下,结合本土化实践基础,将研究视点关注于乡镇社会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的建构。继后,运用层次分析方法,通过对协同主体、协同内容、协同条件和协同资源的研究,探讨乡镇社会多元主体治理的构成机制和动力机制。再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上海浦东、浙江台州、江西高安和河南焦作等地作为区域个案,对协同现状和问题展开分析,探讨乡镇社会多元主体治理的运行机制。同时,结合统计学的因子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具体的指标体系对作为乡镇社会治理“元主体”的乡镇政府协同治理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评价。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就优化乡镇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的基本路径提出对策性建议。
与会专家肯定了论文的前期积累,蒋云根教授认为课题组能够综合运用多重理论工具,并将乡镇社会协同治理的构成机制、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协同能力分析等统一起来,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优化路径,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分析框架,也提升了研究的理论理性。郑晓燕副教授建议课题应进一步明确选取上海浦东、浙江台州、江西高安和河南焦作四个区域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具有多年乡镇工作经历的孟文海老师则提出应该以乡镇干部、村委会成员、其他农村社会组织负责人和成员、个体农民等为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以获取翔实的一手资料。华东理工大学李晓霞老师则建议应将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力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有机结合,评价性诊断和分析现行乡镇社会多元主体治理机制的缺陷和在实践操作中的问题。
课题组成员感谢与会专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并明确了下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