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多山地区‘空巢村’人口合理再分布问题研究”开题沙龙在中北校区理科大楼A204举行。沙龙由课题负责人曾明星主持,出席沙龙的有社会发展学院桂世勋教授、珠宝树教授、吴瑞君教授、黄晨熹教授、王大犇副教授、郑雄飞副教授、卿石松副教授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冯强老师及社会发展学院部分研究生等。
课题负责人首先介绍了开题沙龙的主题和背景。持续的劳动力转移大潮,使中西部出现诸多“空巢村”现象。多山地区受地形、生态环境和交通等因素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更为艰难,长期的人口迁出使“空巢村”现象更为普遍。当前“空巢村”带来三大问题,一是留守老人养老与少儿照料,二是流出人员农地维系和利用,三是回流人口在中心城镇的无序“集聚”。与一般的人口迁出村相比,“空巢村”问题更为严重。无论迁移模式、迁移时间和距离如何,迁移人口大多还得回到流出地,但“空巢村”大多荒芜,因而回流人员大部分流向中心城镇。因此,今后“空巢村”留守人员是迁是留及返乡人员怎样安置,将成为当地政府急待解决的人口再分布问题。
同时课题负责人还指出,回乡农民在中心城镇无论购房与否,都将成为事实上的“失地农民”,因此在其流出期间和回乡之后农地如何维系、流转及其福利如何保障等,将成为新的难题。同时由于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等原因,山区留守人员也在向中心城镇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城镇化步伐,但农村老龄化及家庭照料等问题也由农村转移到城镇,因而又加剧了中心城镇的压力。本研究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探索“空巢村”人口合理再分布问题,对多山地区今后的人口、经济协调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关于多山地区“空巢村”人口如何进行合再分布及怎样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等问题,沙龙参与专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桂世勋教授指出,到底什么是“空巢村”?是否有一个人口锐减的比例?如日本规定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50%的乡村界定为“空巢村”。对于多山地区而言,对人口迁移需进行分类引导,哪些人鼓励迁出,哪些人鼓励留下,当地政府不应一味追求城镇化指标。珠宝树和王大犇教授指出,从城市化角度而言,“空巢村”是历史的必然,客观上就导致了部分村落的“终结”,“人口下山”这也是正常的。同时,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也不是同一个概念,也要警惕把新农村建设误解为城镇化,倘若这样,又将进行新一轮的农民“被上楼”。
在谈到如何进行多山地区人口合理时,郑雄飞副教授强调,多山地区进行人口合理再分布,其中心就是围绕资源的保护和耕地的合理利用,相关措施的落地必须与主体利益相挂钩,重点解决人口集聚与服务供给的矛盾及服务与利益的对接问题。黄晨熹教授和吴瑞君教授指出,李克强总理的“三个一亿”其中之一是“就地城镇化”,多山地区城镇化可作为这一问题的一个回应,人口合理再分布应与当地规划相适应,对多山地区而言,由于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进行所谓的基本服务“均等化”是不现实的,政府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资。合理分布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宜居的多山地区应集聚,不宜居的应出山。此外,参与沙龙的其他人员也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坦率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对很多问题主持人也作了相应的回应。
整个沙龙进行了两个半小时,专家门讨论热烈,对课题中所涉及的重点、难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剖析,为本课题的研究开展指明了方向,并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预设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