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克罗德·西蒙研究”在闵行校区外语学院201室举行了第一次中期沙龙。本次沙龙主要围绕西蒙的小说作品《刺槐树》展开。除课题负责人外语学院法语系金桔芳博士外,与会的还有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比较文学系的张寅德教授,我校外语学院杭零副教授,云南大学法语系欧瑜等四位专家学者。
金桔芳老师首先介绍了目前课题的进展情况,然后对《刺槐树》一书做了简要介绍,对撰写中的论文思路进行了阐述。她指出,《刺槐树》写于1989年,属于西蒙(1913-2005)晚期的作品,汇集了家族、战争、回忆等贯穿了他六十年写作生涯的几大主题。如果说西蒙的《植物园》(1997)对历史和生平的追溯由于运用了大量剪切、拼贴、字体设置等手段而带上了极强的文本和形式特征,而中期的代表作《弗兰德公路》(1960)在生平经历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虚构,相对来说更接近于传统小说的样式,那么《刺槐树》所体现的又是另一种小说的面貌。一方面,书中所涉皆为作家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家族人物和故事,单就内容而言,带有自传和回忆录的色彩。而另一方面,小说家却娴熟地运用各种手段,使文本跳脱出记录而进入虚构的范畴,从而使得一场关于主人公一生冒险的叙事最终成为了叙事本身的冒险。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是本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
听取汇报之后,张寅德教授肯定了这项研究的意义所在。他表示,克洛德·西蒙是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经典作家,他以“诗画结合”的写作方式著称于世,被誉为语言和叙事的大家,也因为作品中包含的深厚哲理和对人类历史的深切关怀获得了198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刺槐树》运用了多种诗学手段,它不仅与西蒙的其他作品有着丰富的互文,更体现了这位笔耕不辍的作家对当代小说样式孜孜不倦的探索,该作品在当代小说写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中要着重探求西蒙在叙事、语言上的技巧和拼贴这一现当代艺术手段的运用。
作为青年翻译家和译介学的专家,杭零和欧瑜就研究中所涉及的中文译本发表了感想。她们认为,西蒙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中文译本未必能保留这些法语语法和句法的特征,研究中要要注意对原版小说借用,而这部作品的中译所体现出的可译/不可译问题也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作为“克罗德·西蒙研究”的重要研究文本,课题负责人已经完成了该作品的中译。目前,对该作品诗学表现手段的研究论文正在撰写中。此次沙龙得到了几位专家学者的指导,明确了研究的重点难点,也指出了一些在研究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金桔芳老师最后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作了认真总结,明确了后续研究工作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