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我校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韩晓燕副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城市流动人口生存与发展及社会工作介入战略研究”在法商北楼101实训室举行了第五次学术沙龙活动。
参加本次学术沙龙的老师主要有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韩晓燕副教授、赵鑫老师、李希希老师、王海萍老师、赵鑫老师、郭娟老师以及人类学研究所的陈赟老师,学生主要有社会学系的孙志鹏,以及社会工作系的史玉蓉、顾欣、刘美茜、陈祁颖、马晓雪、张小小等人。
首先,赵鑫老师汇报了《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社会工作服务现状探索》,文章通过文献检索、焦点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对长三角三个有代表性意义的城市的社会工作服务现状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城市主管部门采取的措施、三个城市流动人口社工服务的发展路径、三个城市服务流动人口的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三个城市秉承的服务理念、流动人口对社工的服务需求状况、三个城市社工的实施计划中面临的困难等。
随后刘美茜汇报了《成都流动青少年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研究》,文章对成都331名流动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明确及正面身份认同”“社交能力”“生活满意度”“抗逆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等五个社会性发展因素最能预测的流动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
陈祁颖汇报了《政社协作: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中的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以苏州市为例》。文章聚焦于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框架内,苏州市社会组织通过公益创投以提供公共服务,协助政府帮助流动人口在养老、教育、就业、医疗卫生方面获得更多资源与支持,从而形成了政社协作的社会治理模式。
史玉蓉汇报了《苏州市流动人口青少年社工介入模式初探》。文章通过围绕苏州流动青少年面临的生存现状及现实需求,基于苏州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社会治理创新大局,尝试探索苏州社会工作通过项目化方式介入流动青少年服务的现状及特点,以资源整合视角分析“服务理念”、“需求评估”、“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以及“项目评估”的过程,总结出苏州流动青少年社工介入探索初期,项目专业理念综合,整合多方利益需求,多重方法综合运用,并发展了“个人-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社会”五位一体的介入模式,逐步形成多方评估体系。
马晓雪以及孙志鹏汇报了《上海市社工介入流动青少年模式研究》,文章总结上海模式为——以社区为根据地,由政府部门进行项目招投标,由社会组织承接政府的职能转移,从职业化到专业化和项目化的介入与发展模式。
邹媛媛汇报了《流动人口政策的文献综述》,各老师对其建议是:建议原论文的题目《流动人口政策的文献综述》可以改为《流动人口政策的演变对社会工作的启示》,需要多查阅最近十几年有关流动人口的政策,从九十年代到现在流动人口政策的演变,聚焦在上海最近十几年针对流动人口政策的演变,以及对社会工作产生的影响。
最后,郭娟老师汇报了《社会工作服务流动人口的可能途径研究:需要理论的视角》,文章从需要理论出发,建构出流动人口的需要类型,并根据在全国五个城市搜集的质性和量性资料,分析流动人口的需要及其需要满足的现状。在介绍完文章之后,郭娟老师也表示文章还仍在撰写阶段,仍有诸多需要思考之处。
经过本次会议,全体老师与同学都认为自己对国家课题的写作把握性更强,对于社会工作融入流动青少年健康发展的理解变得更加透彻,大家表示会不断修改,不断进行磨练,真正的将知识贡献转化为社会发展、个体需求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