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4日,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晴佳做客思勉人文讲座,做了题为“从新文化史到情感史”的讲座,讲座立足战后国际史学发展背景,侧重新文化史的兴起来讨论情感史研究的渊源和特点,并指出这一研究对未来的历史研究正在和以后产生的种种影响。王晴佳教授是当今中西比较史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和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有“当今何炳松”之美誉。讲座由历史系李孝迁教授主持。
王晴佳教授首先谈到去年八月在济南举行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并就其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当代史学的“情感转折”》一文为切入,对情感史研究做了一个简单的论述,提出“情感史是否是历史学的一个崭新方向?”其后王教授以各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为线索,精要梳理18世纪以来的史学思潮,以及对中国近现代史学所产生的影响。王教授着重分析了以兰克与兰普勒希特为代表的“(历史)方法的问题”的讨论,以特纳、罗宾逊和比尔德为代表的“美国的‘新史学’或‘进步学派’”的研究,以及以吕西安·费弗尔、马克·布洛赫和布罗代尔为代表的“法国年鉴学派的科学化努力”,将兰克史学以来的史学科学化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归纳。也在其间就马克思、兰普勒希特等人对兰克史学的批判和反思,进行了精彩的叙述。
随后,王晴佳教授以勒华拉杜里为例说明“史学科学化的深化和转化”,以及通过娜塔莉·戴维斯、罗伯特·达恩顿和卡罗·金兹堡等人来回顾从结构史到叙述史转化的历程。当谈及后现代主义时,王教授首先将其与过去理性主义做对比,指出后现代企图推翻理性,并具体到后现代在对近代史学的批评中,让人看到客观治史之不可能,史料本身与史料利用之双重局限,以及重构、展现史实中语言的不透明和相对性。接着就《奶酪与蛆虫》、《马丁·盖尔归来》、《屠猫记》等著作为例来分析新文化史特点,归纳出“以小见大”、“个人为中心”、“故事生动、具有文学性”、“借用人类学方法”、“不为史料所困”诸多特征。接着以此为着眼点来分析新文化史与情感史的互动与交融,通过共性和个性的分析,以及对于具体范例,如《中世纪的秋天》、《情欲明清》等著作,探讨情感史研究。
在情感史的具体讲述中,王晴佳教授先探讨“情感史的起源”。王教授认为情感史的起源应从年鉴学派的吕西安·费弗尔开始,自费弗尔始注意心态和情感的“历史性”,即情感的表达形式的演化。继以彼得·斯特恩斯和凯萝·斯特恩斯关于“情感学”的界定及神经医学家对脑部活动的研究为展开,将情感史的起源进行了归纳。继对情感史“情感的规则与无规则”、“情感有无历史”、“中国情感史的相关研究”、“情感史与史学方法”进行了深入和易于理解的阐述,并对在场师生提出了“情感是否受制于阶级地位、教育程度或种族?”、“情感的因果分析:先天还是后天?”、“情感史研究能否自成一家?”、“情感能否跨文化、跨时代?”、“情感研究有无独特方法?”、“情感研究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等)的关系”诸问题作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