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4日,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教授、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罗秉祥教授,做客思勉人文讲座,以“大学的兴起:中世纪士林哲学与宋代新儒学的角色”为题,比较了中世纪大学制度和宋代书院制对中西高等教育的影响。罗秉祥教授是香港著名的基督教伦理学者,对中西比较宗教伦理学、生命伦理学都有精深的思考。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王寅丽副教授主持。
罗教授首先提出中国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早于西方四百年,古代中国也没有经历所谓的“黑暗中世纪”,为何在近代知识革新上落后于西方?他提到前人一些对中西古代高等教育比较的研究,认为宋代儒学学院相当于中世纪大学,但他质疑宋代儒学书院既没有相等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风,也没有发展出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学问系统,是有其结构性原因。其关键是宋代书院的性质,更类似中世纪的隐修院学校,而不是当时的大学。
“士林学派”,顾名思义,是一个流行於学校、学院(schola),学院中的师生(scholasticus)的学风。士林学派固然有其思想体系,但这个思想体系之所以能建立,关键是辩证法成为大学的授课模式与师生共同的思考方法。这个学风首先反映在大学教室内的活动。上午老师登台讲授解释经典,下午老师指导学生就经典詮释中遇到的特定问题辩论。这种教学形式在十三世纪初欧洲大学已经固定下来。这种重视辩论的学风还反映在定期全院师生大辩论,以及当时教师的著述中。罗教授以阿伯拉尔的《是与否》和托马斯的《神学大全》为例,《神学大全》总共讨论了613个题目,以3093节作系统的铺陈。每个问题的结构都分为四个段落:质疑、反之、正解、释疑。这种做学问的方法在当时新兴大学广泛使用,哲学、神学、法学、甚至医学都是以辩证法为方法论,为期至少三百年之久。辩证法的广泛使用促使中世纪大学师生开放心胸,不囿于传统,接受新思想。中世纪大学同时建立了由全体教员、学院、课程、考试、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组成的教育体系。
与中世纪大学相比,宋代书院建立学规,建立群体生活,互相激励,其实更类似于中世纪欧洲各地,由不同修会主持的隐修院学校。因此,正如中世纪欧洲隐修院学派抵制士林学派一样,宋朝书院不会注重一般知识,不重视分科专业训练,也不觉得有需要动不动都要听反方论证,无需事事辩论。欧洲的隐修院学校,与宋代书院一样,对其他学统不感兴趣,都各自坚守自己的学统,捍卫自己的门户之见。
在讲座结论部分,罗教授从学习目标、教材、课程内容、学习态度和方法进路五个方面,列表对比了士林学派大学、欧洲修道院学校、宋明儒学书院的异同。
讲座之后,哲学系的安维复教授就经验科学何时进入中世纪大学的问题与罗教授做了探讨,张晓勇博士指出希腊哲学、罗马法对中世纪大学的影响,罗教授都做了积极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