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上午,国家社科青年项目“理财投资行为与民间金融市场的社会学研究”课题组在闵行校区法商北楼525召开了第二次中期沙龙会议,沙龙由项目负责人社会发展学院朱宇晶主持,社会发展学院陈赟老师、李强老师、王均霞老师、王立阳老师、刘琪老师、刘拥华老师、郑雄飞老师、柴定红老师,复旦大学朱剑峰老师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就此项目的一些阶段性发现展开了讨论:(1)民间借贷实践为何周期性地产生,为何民间借贷的“危机”没有根本性地冲击社会的信用关系。在这里,民间对于“跑路”的道德话语成为关注的重点。(2)民间借贷登记制度的建立,讨论专业技术如何进行风险控制;研究中介机构专业性背后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规则。(3)代际比较80年代以来家庭投资理财策略,分析经济发展特点对于不同代际机会预期的塑造,探讨大家建构“确定性”的方式;分析“全民理财”背后的民间文化逻辑,关注在此过程中金钱意义的转变。(4)分析农民金融互助合作社,讨论与生产相联系的金融合作,其可能性和限制性。会议还将就下一步的研究计划进行探讨:(1)将寻找一个正在旧村改造的村子进行定点研究,分析这些因为旧村改造而“暴富”的村民如何面对和使用金钱,金钱对于他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2)将继续开展不同职业、代际的投资理财路径的搜集,继续深化金钱社会文化意义的理解;(3)将访问不同的金融中介,了解人们和这些金融专业机构的互动过程,分析“专业性”对于“全民理财”的认知形塑过程。
在互动环节,有老师提出,项目的关注点过于分散,需要在后半部分,强化主题之间的整合;也有老师提出,对道德的关注需要区分道德逻辑和道德话语,特别是针对现在中国泛道德化的现状,我们要更加审慎地分析“道德”的具体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