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号上午,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基于石刻文献的汉唐间地方社会研究”课题组在人文学术沙龙中心举行了学术报告会,即由牟发松教授负责的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3AZS006)第二次阶段成果报告会。此次沙龙的主题为“碑刻资料考证诸问题”,分别由牟发松教授、刘啸博士、陈兵硕士三人作论文报告。
牟发松教授首先报告了以《赫连勃勃后裔及其姓氏变动略考——以石刻文献为中心》为题的论文。牟教授举出大夏覆亡后,直系宗室赫连氏不仅失去了往日高贵的身份地位,而且连其姓氏也主动或被动放弃,转而改从鲜卑及附从部落的姓氏。不仅于此,他们在孝文帝废弃鲜卑复姓的改革运动中,又被迫改为汉族单姓,而这部分人中有的又在西魏北周“复本姓”、“赐胡姓”的重行胡姓运动中,回改旧姓,获得了久违的本姓赫连氏,传世及石刻文献中之所以鲜见赫连氏人物,即与上述复杂的姓氏变动有关。从赫连氏复杂的改姓,沧桑的遭际,可管窥勃勃后裔情况之一斑。牟教授又以北齐赫连子悦、北魏赫连悦、隋赫连山妃唐赫连钦若四个个案为例,对赫连氏后裔的姓氏改动,进行了细密的实证。
牟教授接着又报告了题为《读碑札记二则》的考证论文。第一则考证了《刁遵墓志铭》中“攸攸绵胄、帝之胤”句“”字指出“帝”很可能是颛顼之子“老僮”。第二则考证则是根据《张猛龙清颂碑》碑阴所见鲁郡所领六县以补《魏书•地形志》“兖州条”下所列鲁郡领县之阙。
第二个作报告的是刘啸博士,其论题为《论隋代尚书与九卿的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隋代的尚书省与寺监之间是否形成了下行上承,即有如唐代尚书为政务机关、九卿为事务机关的关系。他通过考证《隋书•卢思道传》中卢思道关于解决尚书与九卿关系的上书,指出开皇三年左右的御前会议确定废三卿,存六卿,以六卿对应尚书六部的省寺指导方针。但目前也只知道太仆、大理与兵部、都官的对应关系,但表明隋文帝是想以一对一的机械模式来解决二者间的关系问题。刘啸博士还通过隋代关于礼制讨论会议所见与会人员,得出隋代的省寺关系表现为集议体制下的九卿负责制这一结论,从而显示出隋代已经确立以省统寺的方针。他还通过炀帝时期宇文恺、裴蕴的相关事迹,论证出只要皇权许可,九卿可以绕开尚书,直接行君相之制命的结论。
硕士生陈兵所发表的《隋代辽西郡郡治探疑》一文,通过对比《隋书•地理志》、《通典•州郡》以及《新唐书•地理志》所见的辽西郡资料,认为有隋一代的柳城郡初号辽西郡。又结合《太平寰宇记》、《魏书•地形志》等资料认为:大业三年至大业八年为第一时期,该时期辽西郡所指即柳城郡;大业八年至武德元年为第二时期,该时期辽西郡为统粟末靺鞨之新设郡,原辽西郡(营州)改名为柳城郡。隋代辽西郡的第二个时期又分成三个小时期:大业八年至大业九年,名辽西郡,治汝罗故城;大业九年至大业十一年,改名燕郡,仍治汝罗故城,大业十一年至武德元年,仍名燕郡,寄治柳城县。最后又通过考古材料得出唐代安东都护府治所辽西故郡城距营州并非二百七十里的,而是一百七十里,其地所指即为汝罗故城。
会老师和同学都对三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章义和教授肯定了牟发松教授的细致考证,但也提出了问题,即在北魏孝文帝改姓后名为何《赫连儒造像记》中还会出现以赫连为姓氏的高官。黄爱梅老师指出牟教授所论“大夏灭亡后赫连姓氏的复杂变动”,实际上还有大夏灭亡前的姓氏变动。王兴振建议牟教授可以将入魏的一支赫连氏与入吐谷浑的一支赫连氏进行对比研究。汪海、刘书广同学也指出了牟教授推测《赫连子悦墓志》中所载“□州大中正”阙字为“夏”存在纰漏。周鼎博士提出在考察“赫连钦若”其人时,应当关注路远发表在《唐研究》第十二卷上的新成果即《<唐尚书省郎官题名石柱>之初刻与改刻》一文。赵满、沈国光同学指出陈兵的考证存在漏洞,隋代柳城郡并非初号辽西郡,据史料记载,在大业八年前隋代便有柳城郡。牟教授也建议陈兵应当关注《旧唐书•地理志》中的相关内容。
最后,牟教授、刘啸博士以及硕士生陈兵都对老师和同学的提问与质疑给出了相应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