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下午,2016年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54场在闵行校区法商北楼一楼学术沙龙举行了,来自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的罗秉祥教授受邀做了题为“宗教改革与欧洲文明——500年后回顾与反思”的学术演讲。此次讲座由人类学研究所黄剑波教授主持,众多校内外师生前来参加。
宗教改革对欧洲文明和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7年是欧洲宗教改革500周年纪念,因此,罗秉祥教授希望通过本次讲座带领大家更深入理解宗教改革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探讨这场运动如何改变欧洲文明以及这些改革对于中国文明转型的意义。罗教授首先为大家梳理了宗教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14至16世纪,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形成,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与分裂割据;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都把矛头对准罗马教会对欧洲的大一统神权统治,要求通过改革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的“廉价教会”。罗秉祥教授特意指出了“赎罪券”应当被称为是一种“大赦的证明书”,而教民对这种“大赦的证明书”的反抗是宗教改革的重要起因和内容。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马丁.路德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在1517年贴出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大幕。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强调“因信称义”,主张建立德意志本民族的教会,这些主张都反映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罗秉祥教授认为宗教改革给欧洲文明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他从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及艺术五个角度,逐一解释宗教改革如何塑造了近代欧洲文化。政治上,宗教改革的主要影响是政教分离、政治自由主义和宗教宽容。罗教授引用了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认为宗教改革后产生的宗教宽容思想,正是近代西方所珍惜的思想自由及信仰自由的起源,而宗教多元的局面又带来社会文化其他方面的多元化。经济上,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指出英国清教徒的伦理是资本主义在英国兴起的精神资源,罗教授认为如果韦伯这一论点得以成立,那么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经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科学方面,欧洲杰出科学家中,新教徒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天主教徒,这可能与新教对于新思想的宽容性、对权威的批判性和研究氛围的自由性密切相关。教育上,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国文学的发展,同时宗教改革的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普及免费儿童教育,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宗教改革对于艺术的主要贡献集中于音乐方面,新教中涌现了巴赫和韩德尔这样的音乐大家。最后,罗秉祥教授谈到了宗教改革对于中国文明的意义,基督教通过宗教改革,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带动了社会文化转型,促进了欧洲文明的快速发展。因此,中国要想完成社会文化的转型,就必须先实现思想上的解放,达到对中国文明的突破和蜕变。
在讨论环节,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向罗秉祥教授发表评论和提出问题,罗教授也与大家亲切互动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