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讲坛第170讲:李丰楙谈“监护之眼:从‘有法有破’看西游之行的非常叙述”

发布时间:2016-07-05浏览次数:40

  

620日下午,台湾政治大学荣誉教授李丰楙先生做客大夏讲坛,以“监护之眼:从‘有法有破’看西游之行的非常叙述”为题,基于民族文化的“常与非常”结构,结合谪凡神话与“非常化”叙述,重新诠释西游故事。

李教授首先引入台湾民间道教的“过关”仪式,试图说明《三藏取经》、《目连救母》等功德戏之间的联系,即三藏师徒和目连皆有过关试炼,表现了仪式性的上西天之愿。之后李教授详细介绍了世德堂本《西游记》的情况,今人或视其为“世代累积型”文本,但李教授认为世德堂本虽有传承前修处,却在过关象征上迭有创新,如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五方揭谛、护教伽蓝等守护神所承担的监护之眼,作为佛、道神尊的代理者,代替观音监察唐僧师徒的过关。李教授通过展示道教造像,解读《西游记》中咒语的含义,分析妖魔的身份及所持法宝等,认为《西游记》的作者对当时的道教应是十分熟悉的,这才能彰显道教“有法有破,有厄有解”的理念。沿用道教中人的习用语,表达“斗法”情节的反复出现,既增加了游戏笔法的热闹气氛,更彰显仪式性的试炼与通过。最后,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即《西游记》作者所运用的宗教资源,并由此切入“斗法”文本的细节,即妖魔出身与法宝出处等,皆有遗迹可循,可据以推测作者的身份及年代;从“召唤土地”中土地的“纵放”之嫌,可推知即影射或讽喻里甲制崩溃的社会因素,而妖魔鬼怪所象征的就是王府与地方豪族。

在提问环节,李教授讲述了美国学者的治学方法,是多方面且开放的,如运用图像学等方式研究文学。他同时希望中国学者能多从我们的宗教文化根柢入手,挖掘文学潜在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