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9日,“匈人史文献及相关争议研究”项目开题的学术沙龙在人文学院1206召开。沙龙由项目负责人历史系刘衍钢主持,参加会议的有王进锋、贾菁菁、李磊、王悦、刘敏、黄爱梅等多位老师和同学。
项目研究的主要旨趣在于探寻中国历史上的匈奴(Xiongnu)和欧洲历史上的匈人(Huns)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中外学者争论了很多年的话题,至今能保留许多疑团。
这场争议始于十八世纪法国东方学家德奎尼(Joseph de Guignes)的“匈人之匈奴起源说”。此后该学说几经沉浮,吸引着众多学者关注,形成了诸多观点和看法。而匈奴与匈人之关系也随之成为东西方交流史、北方民族史等领域长盛不衰的热点话题。在关于匈人起源探讨的争论中,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理论不乏踪影。比如中国学者几乎一致坚持匈奴起源说,而俄罗斯等国学者则大多支持斯拉夫起源说或斯基泰起源说(俄罗斯人曾自认为是斯基泰人的后裔)。关于匈人文明化程度的认识也往往以国籍划分,比如匈牙利学者往往高估匈人国家的组织程度(匈牙利人曾自认为是匈人后裔),而西北欧与美洲学者则认为匈人较为原始。可以说到二十世纪中期,中外学者在这一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一致,彼此观点尖锐对立。
总体而言,外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内有众多的新发现、新突破与新观点。很多研究匈人史的学者——如英国学者E. A. 汤普森(E. A. Thompson)、德国学者阿尔泰姆(Franz Altheim)与美籍奥地利学者门琴黑尔芬(Otto J. Maenchen-Helfen)等都是公认最杰出的古代史学者。相对而言,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偶有研究,但观点陈旧、证据不足,且解释的思路、论证的过程都缺乏说服力。
此课题的研究拟从最基本的原始文献和考古发现入手,通过翻译释读古代拉丁语、希腊语和古汉语等相关文献,并结合考古学、民俗学、古人类学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揭示匈人与匈奴间的关系和差异。同时也试图在古典史料中寻找其他可能与匈奴人有关的线索,勾画出匈奴人西迁后的历史活动。其二,则将历史上关于两者关系的诸家观点背后的动机、理论做一综合考察,找出不同史学观点产生的具体语境,探讨史学观点与当时历史情境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历史的客观性。
此题目对于相关外文原始文献的释读与分析研究属国内首创,同时在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也是少有前人涉足。同时,对前人各种成果能予以客观而准确的评估,对各种史学观点产生的语境做一考察也是国内罕见的。
因为本课题涉及世界上古史、罗马史、拜占庭史、中国史、民族史与军事史等众多研究领域,需要多个领域内的学者通力合作方能完成。目前本课题组成员皆是由相关领域的年轻有为学者组成,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所建树,对游牧民族、匈人与匈奴皆有独到的研究。
沙龙活动中,参加活动的师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疑问,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为今后此课题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