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建国谈“知识的两个直觉——知态能力与反运气”

发布时间:2016-06-28浏览次数:39

  

527日上午,思勉人文讲座第299讲于我校闵行校区人文楼学术沙龙举行。这次讲座的主题是“知识的两个直觉——知态能力与反运气”,主讲人系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米建国教授,我校哲学系主任郁振华教授主持,思勉高研院以及哲学系部分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米建国教授指出,传统知识论将知识定义为“得到辩护的真信念”,而Gettier的“得到辩护的真信念是知识吗?”问题却引发了“证成”条件是否必要的争执。传统理论将“证成”解释为认知者有理由相信他所相信的,且能有意识地认知到他所持的理由何在。然而Gettier却构造出双重运气用以说明传统的“证成”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第一重运气是个坏的知态运气,即使在获得证成的情况下,该信念仍然会出现为假的状况;第二重运气是个好的运气,基于某些好运的机缘,使得原来的信念又出现恰巧为真的状况。

米教授讲到,面对Gettier反例,认为需要坚持证成条件,并且构建出其他条件以避免Gettier反例的一方称为内在论者;认为不必要坚持证成条件,而需在认知者与认知对象之间建立恰当链接以便确保获得知识的一方称为外在论者。前者注重认知者的认知能力,诉诸于“知态能力的直觉”(epistemic ability intuition);后者注重认知者避免知态运气,诉诸的是“反运气直觉”(anti-luck intuition)。Pritchard认为这两个直觉就像光谱的两端一样相互排斥。

米教授谈到,Pritchard认为,早期的素朴德性知识论的定义要么太弱,要么太强,过度强调“能力直觉”而缺乏对于“知态运气”的适度掌握,也即缺乏对于“反运气直觉”的条件和要求,均无法抵御Gettier反例的挑战。为解决post-Gettier时期内在论与外在论之间的拉扯,Pritchard提出了自己的“反运气德性知识论”(anti-luck virtue epistemology),以同时满足两个直觉的要求。

此外,John McDowell针对人类知觉提出了怀疑论挑战,他认为作为一个符合事实之正常知觉的“好的例子”通常和所谓幻觉或错觉所形成之“坏的例子”之间,具有现象学上相同的主观经验感觉,我们无法区分现在所形成的知觉经验究竟属于“好的例子”还是“坏的例子”。

为回应怀疑论的挑战,并落实自己的“反运气德性知识论”主张,PritchardMcDowell的“选言主义”(Disjunctivism)知觉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知识论的选言主义”(Epistemological Disjunctivism)主张。该主张一方面强调支持我们形成真信念的理由必须是具有事实性的(factive),另一方面还强调这个具有事实性的理由必须也是具有反省上的可取径性(reflective accessibility)。事实性的理由能满足构成知识的“反运气直觉”,避免知态运气的出现;同时这个合理的支持理由也是具有反省上的可取径性,故能满足构成知识的“能力直觉”,使认知者在形成真信念的同时,也展现了认知者本身的认知能力。

接着,米教授指出,知识论的选言主义宣称可以回应怀疑论的挑战。认为“好的例子”的合理支持理由与“坏的例子”所形成的知态理由是非常不一样的。在“好的例子”中,支持的合理理由同时具有事实性和反省的可取径性;而“坏的例子”中支持理由不具有事实性,且是否具有反省上的可取径性还需进一步反思。这两种例子具有种类上的不同。因此,通过“选言主义”可以有效回应怀疑论。

而在如何区别“我正看见P”的正觉和“我以为我正看见p”的幻觉问题上,米教授区别了作为知觉(perception)或内察(introspection)的第一序的认知机制以及作为省思能力(reflection)的第二序认知机制。认为我们诉诸于第二序的省思能力,可以将正觉与幻觉区别开来。

同时,米教授强调说,将事实性理由与反省的可取径性理由强行合在一起,就会立即产生表面上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个理论中所出现的表面上不一致现象,我们很有可能需要借用“扩延心灵”(extended mind)与“扩延认知”(extended cognition)这一仍具争议性的议题来解释。

在米教授讲学结束之后,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与教授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讨论焦点集中在梦中是否具有省思能力,省思与自我意识的区别,第一序认知机制与第二序认知机制的关系等问题之上,米教授一一做出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