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玲谈“日本中国近世史的研究现状与学术生态”

发布时间:2016-06-28浏览次数:35

  

67日,思勉午餐沙龙第95讲在闵行校区5303学术报告厅举行,由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梁敏玲博士主讲“日本中国近世史的研究现状与学术生态”。沙龙由历史系李文杰副教授主持,历史系周健老师、思勉高研院张春田老师等约二十位来自各院系的师生参加。

梁博士首先介绍了两个相关的日本学术概念:“东洋史”和“近世”。在日本,历史研究被划分为日本史、东洋史、西洋史三部分。东洋史学科的诞生,既有明治时期西方oriental studies传入的影响,也有日本传统汉学的因素。1910年代,东京帝国大学与京都帝国大学都设置了东洋史学科,“东京学派”与“京都学派”随之产生。东洋史概念的进一步扩大,则是“东洋学”、“亚洲学”的视角。“近世”是日本史学界在历史分期上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中国史上的近世,早期的经典说法是内藤湖南及其学生宫崎市定提倡的宋代以降近世说,受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的前田直典主张近世不存在说,近年岸本美绪则提出16-18世纪近世说。

接下来,梁博士阐述了日本史学界关于明清史的几种传统:作为普通断代史的“明代史”注重社会经济变动的“清代史”和“明清史”、关注满族特征的“清朝史”和“满洲史”乃至“大清帝国史”。最后一种传统,与近年美国学界流行的“新清史”颇有相通之处。这些传统互相之间也有整合与对话。

梁博士随后简要概括了日本中国史学界在二战后研究兴趣的转移。在战前,主要是通过中国史研究验证欧洲的“基本规律”,寻找中国与欧洲不同的性质。战后则批判战前的中国停滞论,试图在中国史中发现“基本规律”。1970年代后,更多的学者开始超越世界历史有普遍规律的认识,摸索中国特色的发展规律。她以东大东洋史学科的西嶋定生、田中正俊、岸本美绪、山本英史两代四位著名学者为例,诠释了这样的兴趣转移。

最后,梁博士介绍了日本的学术生态与现状,如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学术期刊、学会、研究会、学习会,特别是独具日本特色的“合宿”讨论会。周健老师对报告做了点评和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