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羽谈“《狂人日记》的文本空洞——兼论鲁迅小说中的语言自我和心理主体”

发布时间:2016-05-19浏览次数:13

  

427日下午,重庆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座教授邹羽先生应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思勉人文讲座”之邀,做客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狂人日记》的文本空洞——兼论鲁迅小说中的语言自我和心理主体”的精彩讲座,中文系教授罗岗主持讲座。

鲁迅《狂人日记》是现代中国人讲述自身现代体验的最早作品之一。有关它的重要性,差不多一个世纪以来众说纷纭,已经形成了体量巨大的各种评价。但作品中见证主角疯狂顶点的、那个处于文本结尾热情呼吁和文本开端康复离家之间的失语空洞,却长期没有受到重视。讲座伊始,邹羽教授提出要重视小说中的“文本空洞”,也就说将《狂人日记》文本中的空白和边缘作为重要文本生产机制加以考虑。在鲁迅批评史上,《狂人日记》中的疯狂极为重要,但它总是指向别的一些事件,研究者很少就事论事剖析狂人之狂。邹羽教授指出,回到疯狂现象本身,不是历史索引,也不是临床意义上的案例分析,而是通过形式分析加以细读,将批评的注意力从疯狂的意义返回疯狂的现象,进而讨论中国文化现代性启示。他关注的问题是,作为疯狂症状的失语而言,失语怎样发生?狂人是在瞬间陷入失语,还是在彻底失语之前已有征兆?如果事属后者,那么前发征兆与最后失语之间如何过渡?如果失语发生在白话和文言之间,那么相对于标识心理康复的文言,为何有关受害和自大的妄想仅仅在白话中出现?邹羽教授进一步追问,和日记文体作为拒绝表意对象的初始选择一样,对一个自幼使用文言为书面语言的心理主体,白话书写是否也属于语言崩溃的前兆?他还将《狂人日记》和《尤利西斯》等欧洲现代心理小说相对比,指出对于鲁迅而言,意识断裂不仅是形式,也是半殖民地生存状态下最直截了当的文化经验。最后,他指出,鲁迅对于中国现代经验处理不宜使用东方主义的话语方式。否则,不但误读半殖民地中国文化,也误读了《狂人日记》中文本空洞。

在讲座过程中,邹羽教授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了精彩的文本细读与理论分析,尤其是精神分析。讲座之后,罗岗教授对讲座进行精彩的评论,邹羽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