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张海洋谈“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民族领域的智库知识再平衡刍议”

发布时间:2016-05-18浏览次数:46

  

428日下午,王富文民族研究纪念讲习第二讲暨百场校级讲座第27场在闵行校区法商北楼一楼学术沙龙举行,此次讲座的主题是“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民族领域的智库知识再平衡刍议”,讲座由中央民族大学张海洋教授主讲,复旦大学姚大力教授评议,我校人类学研究所黄剑波教授主持。

首先黄剑波教授就此次讲座的背景进行了相关的介绍,201512月,人类学研究所和民族与发展研究中心为纪念王富文教授特设立此年度纪念讲席。尽管在观点上有很多差异,但本讲仍可以说是对第一讲北京大学马戎教授所做讲述的回应和延续,继续探讨当下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关于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解,张海洋老师认为这是通过研究文化理解人性的学科,具体讲就是用生物-文化整体论和文化相对论指导实地研究和比较研究。他认为,可以用史前人类婚姻家庭亲属原理以一制多,以简驭繁,分析民族宗教与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用公平制度建设推进社会底边(农村农民、边疆少数民族)权力结构再平衡。

接着张海洋老师对社会发展史与文化生态学两个关键概念进行了解释。他认为,社会发展史的实质是一套看世界的角度和方法,简单说就是历时地排列共时的多样性,本质上是现代化阶段排他性霸权。而文化生态学则类同中国文化里的大学中庸之道:道不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张海洋老师主张将本来是一种人类学学科理论的文化生态学提升到后现代社会哲学层次,与社会发展史相对,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核心概念,包容民族文化多样的文化多元主义。

张海洋老师进一步指出,应当以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的范式转换为理念,需要从教育入手重温历史、恢复常识。最后,张海洋老师认为在转换中关键角色的作用需要在边疆民族宗教领域得以体现,少数民族的自然生态、语言宗教、民族文化具有独立性和多样性,它们会变迁转世但不会消亡同化,需要政府坚持民族自治政策来保证少数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

姚大力教授在其后进行了精彩回应,提出了关于“中国性”的讨论,认为绝大多数国家的疆界其实与民族、语言、经济、宗教的疆界几乎都是不重叠的,“中国性”中除了汉文明属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内亚属性。社会中普遍的愿景是将“中国性”建立成一个纯粹的单一的东西,简单说就是用整个的汉文化去覆盖其他地区的文明,这样的看法对于少数民族是不公平的,现代社会需要用一种互相尊重、平和讨论的眼光去看待民族问题的现实。

讲座最后,在场老师和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看法,海洋老师也都一一进行了回应,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