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2日下午,2016年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26场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室举行,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贤亮教授为师生作了题为“三冈董氏—明末清初家族的兴衰与地方士人的生活场景”的讲座。冯贤亮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史、中国社会史与江南地区史,注重文献解读与田野经验的结合,在明清江南史、社会文化史、灾荒史等领域发表系列成果,曾获得多项目教育部、上海市等国家与学术团体的奖励与荣誉称号。
本次讲座主要内容:从明初以来繁盛长达二百年的松江董氏家族,在清初奏销案除掉功名后,仅剩的杰出人物董含长期隐居在三冈等地,但并未阻碍他在江南的闲游活动、社会交往以及对时政的关心。虽然董家并未受到明清鼎革之际的政治洗礼,但自明末以来家族的长程衰落以及董含一代的董氏子孙在仕途道路的挫败,一直没有得到挽救。这是身历经明清鼎革之乱,且都有这种相同遭际的士绅家庭共有的现象与心灵苦痛。何炳棣在《明清社会史论》中将有关明清显贵家庭的普遍性的长程衰落研究中归纳了几个重要的因素,并得出富不过三代的结论,是学界的共识。但何氏并没有注意董家繁盛超过了三代的事例,也没专门讨论王朝更替对于家族衰落的关键性影响,本次讲座对学界的这类重要问题做必要的呼应和检讨。
冯贤亮教授利用《三冈识略》及董氏族谱、文人笔记、诗歌、墓志等文献加上实地考察,梳理了董氏家族二百余年的家族兴衰历史,着重分析了董渌、董其昌、董含等关键性人物生平活动以及其对董氏家族的影响,再现了董氏家族在生活场境。董氏家族延续多世而不衰,但在顺治十八年的奏销案中,董含革去功名,加上清政府不断打压江南士人阶层,最终董氏家族衰落。明清鼎革之后。十六世纪以来的地域商业化进程等促动集中于城镇生活的态势多趋消散,从城市退隐致远离政治中心的乡村者居多。董含在革去功名回到乡村依然在江南的闲游活动、社会交往以及时时对时政的关心,有较强的地方声望,但仍摆脱不了家族衰落的结局。通过分析董其昌和董含的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生活场景,对于居住地乡村与城市的选择,可以窥察未受政治大清洗的地方士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对王朝统治于个体生命进行考察。对生活场景的论析得出秩序与身份感的的变动;对生活空间分析有“三冈”、董家在松江城内的居所、董含的光复堂与艺葵草堂三种场景;对康熙年间董含的的生活场景、社会交友之面相、董含对于时政的情绪与表达重要内容分析士人心理变动。董氏家族从董其昌、董羽宸之后到清初已经极形衰落,董氏家族中仅有杰出人物董含、董俞兄弟,奏销除籍,消泯了他们光复家族的雄心,后人虽有努力,但再也恢复不了昔日兴盛。董含不是“遗民”而是怀道抱德不用于世的“逸民”,内心苦痛与绝望,政治上鲜明的断裂感,深入社会生活的日常轨道中,最终无奈地走隐逸之路。
何炳棣先生在《明清社会史论》第四章中分析高地位的家庭长程的向下流动的因素有:子女无适当的教育、主要基于个人能力而不是家庭地位的竞争性考试制度、高级官员的有限的荫子制度、有关阶级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表现、缺乏长子继承制度致使家产持续稀释。前四项是变数,第五项为定数,在几代之内,通常两三代,这些因素会同时发生作用,无新的科举成功,向下流动会进一步加速。这是对明清以来家族的流动性的普遍性的认识,而冯贤亮教授从特殊的个例分析明清鼎革之际士人的生活场景,指出了诸如政治变动及政府政策等政治性因素在家族流动中的作用,是对何炳棣先生社会史研究理论的回应与补充。
讲座结束后,冯贤亮教授就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和讲座主持人黄爱梅副教授进行了探讨,并回答了在场同学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