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5日下午,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19讲“以《古今和歌集》为中心的日本古典注释史”在闵行校区中文系文史哲楼三楼特藏室4330室举行,此次讲座邀请了来自日本庆应大学斯道文库的佐佐木孝浩教授主讲,讲座由中文系隋源远主持并负责翻译,来自中文系,日语系的众多师生参加了讲座。
在简单介绍了斯道文库之后,佐佐木老师首先结合日本古写本的图像,对日本古代文学的表记文字进行了讲解。在佐佐木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下,从万叶假名到平假名、片假名的日本古代文字发展史,得到了完整的勾勒。平假名与片假名在文学性格上的区别,以及假名与真名的关系都得到了详细的介绍。之后佐佐木老师对《古今和歌集》进行了介绍,由于对于多数听众而言,和歌是比较陌生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他首先介绍了和歌这一诗歌样式的基本特点。接下来他通过展示《古今和歌集》的多个古写本,让听众得以直观的认识其书写上的特征,并逐渐切入注释史的讲解。《古今和歌集》的古写本多由平假名写作而成,其跃动流畅的连绵体(变体假名书法)十分具有观赏性,但是由于过分追求视觉美,导致其书写过程中产生了较多的舛误,于是到了平安时代末期便出现了众多差异显著的写本并存的现象,而这给和歌创作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由于当时流行的“本歌取り”的创作手法是要从古歌中抽取语言要素转用于新歌,因此古歌的文本差异会直接导致新歌的差异,而这又不利于读者把握新歌的歌意。在这一背景下,当时的学者藤原定家开始着手进行《古今和歌集》本文的校订和抄写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讨论文本差异的优劣正误的《古今和歌集》注释书便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与“本歌取り”相类似的另一种创作手法“本说取り”——从汉籍,也就是文言文中汲取创作素材——的流行也导致了注释的需要。佐佐木老师例举了化用白居易诗《燕子楼》的《古今和歌集》大江千里之作进行了讲解。与此相类似,深受汉文学影响的《古今和歌集》真名序,假名序也需要通过注释方能全面把握其文意。此外由于《古今和歌集》中存在大量无题无名氏的作品,对于这些作品创作背景,创作人物的兴趣也促使了大量带有杜撰性质的说话型注释的诞生,而这些说话又成为了日本中世戏剧“能”剧本创作的重要素材,因此这类注释虽然从注释学的角度来看荒唐无稽,但是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却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最后佐佐木老师又简单介绍了从《古今和歌集》注释史中发展出来了另两部日本古典文学经典《伊势物语》和《源氏物语》的注释史并对整个讲座进行了总结。
讲座最后,在座师生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