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铨谈“内眷化与孤立化——美国主流国内与国际传播研究的再反思”

发布时间:2016-04-28浏览次数:137

  

415日下午,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讲座教授兼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金铨做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举办了题为“内眷化与孤立化——美国主流国内与国际传播研究的再反思”的讲座。历史学系副教授唐小兵担任主持,来自我校、交大等高校不同院系的潘祥辉、易妍、甘莅豪、孟迪、王昊、赵思渊等参加。

李金铨教授从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范式讲起,首先介绍了学科“内眷化”、“孤立化”的后果以及“专业化”的陷阱。接下来,他以传播学的主要奠基人施拉姆为例,对二战后美国的传播学研究情况作出了评述。最后,他针对当下主流文献所存在的“国际真空”、“历史真空”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意见,如“回到基本问题与真正的学术关怀”等。另外,他就“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发表了个人的观点与洞见。

讲座伊始,主持人唐小兵老师对李金铨教授的履历与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强调了李金铨教授为两岸三地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和研究共同体的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其中包括推进“中国大陆新闻传播青年学者访问项目”等。

李金铨教授首先对所有到场的听众以及向其发出讲座邀请的唐小兵老师致谢,然后说道:“既然今天有幸承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之名来举办讲座,我就先尝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看美国的传播学研究。”他认为,传播学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现在也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景观了,但它的发祥地还是在美国,带有很强烈的美国文化烙印。中国引进传播学已逾三十年,如今,“何去何从”、“选择何种路径”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从Communication的基本含义出发,介绍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芝加哥学派的式微以及哥伦比亚学派的兴起,使得社会学家纷纷远离传播研究。1958年,哥伦比亚学派Berelson甚至宣称“传播研究已死”;1972年,Gans提出传播研究已经出现“饥荒”。针对以上现象,李金铨教授提出了“内眷化”(Involution)这一概念。他引用人类学家Geertz的定义,将“内眷化”的特点表述为“向内看,完善内部细节,炫技,对外缺乏思想创新和大胆实验,以致孤芳自赏,概念上近亲繁殖”。李金铨教授认为,在1970年代,《传播学季刊》上的文章或有良莠不齐的现象,却依旧充满知识的火花;现在的传播学专业期刊上的文章虽然在技术上无懈可击,但缺乏对不同流派和大问题的基本辩论,也没有太多新鲜的视野。

李金铨教授在美国求学任教达三十年,,曾在几个阶段亲炙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教导。在本场讲座中,他以施拉姆个人的学术实践为例,阐释了“跨学科视野”的重要性。他认为,当今传播学研究出现了“巴尔干半岛化”的现象,因为研究者只在方法上追求精细,但在视野上却陷入偏狭。因此,传播学研究成果丧失了“公共性”,而成为学苑内部的嬉戏。

结束演讲前,李金铨教授提出了他的一点希望:传播学研究应该回到“民主”和“资本”的基本辩证关系,回到历史与全球视野坐标,联系个人经验和社会结构,多与其他学科开放交流,并以世界主义精神为原则,解答具有普遍意义的具体问题。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传播学系、历史学系的多名学生针对国际新闻报道视角、“学科内眷化”等话题向李金铨教授提问。

最后,唐小兵老师对本场讲座的主要脉络进行了总结性发言,并在“全球化”、“本土化”等话题的启发下,批判了“崇洋媚外”与“孤妄自大”这两种极端心态,高度赞同了李金铨教授将国际视野与民族情怀结合起来的学者风范和理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