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莉娜·安古舍娃谈“当代东欧文化中的中世纪呈现”

发布时间:2016-04-12浏览次数:8

 

330日下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俄国和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阿德莉娜·安古舍娃(Adelina Angusheva)博士在我校举办题为“过去何时消亡?当代东欧文化中的中世纪呈现”的思勉人文讲座(第284讲),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范劲担任主持。

安古舍娃现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俄国和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1995年博士毕业于索菲亚大学,除了十几种现代欧洲语言,她还精通拉丁文、古希腊文和古教会斯拉夫语。著有《中世纪保加利亚文学中的预测》,《中世纪保加利亚文学》等书。讲座伊始,安古舍娃博士从“中世纪是否有明确的开端和结束”作为切入点,打开了关于中世纪的演变过程的论述。她借用维吉尔、莎士比亚等人作品论述了人们对于中世纪概念的构想,以此推导出中世纪在各个层面上对现代欧洲的意义,并总结得到关于过去是当代人建构的概念,过去是现在的衍生物的结论。

安古舍娃博士指出,东欧是地理政治学意义上的整体,东欧各国有着共同的历史、宗教、人口和工业文明的进程。东欧关于中世纪的建构是借着回到历史的方式去重新建构民族身份的认同。因为东欧各国在中世纪之后没有连续历史,她着重谈了民族身份建构对于长期在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统治下的东欧地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民族身份认定的五个因素。她认为中世纪并不是发生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单一事件,它往往存在于我们对过去的建构与想象之中。中世纪在东欧现代文化的语境里与流行商业潮流的实践、历史话语的体系以及电影的视像艺术结合在一起,不再局限于文化遗产的范畴,而是在东欧民族的自我觉醒和民族身份的认定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主要体现在:通过对于民族神话的再次确认,从而对民族身份认同和民族精神价值进行再创造和再确认;中世纪被援引为东欧诸国的象征性首都;中世纪被视为"诗意资源",是具有跨越民族和国界的想象和文化参照物;中世纪具有普遍的价值,其含混性使其能够作用于商业用途,尤其是商业广告,并在其中暗含对于民族身份的建构。对于过去的援引往往意味着对过去的更新,它触发了内在文化互文性的多元混杂,也构成了民族集体回忆的重要内容,并将过去内化为现在的重要部分,因此相对于现在,过去永远不会终结。

演讲结束后的讨论阶段,在场师生积极向安古舍娃博士提问,她对此细致作答。同学们关于《圣经》及当代东欧民族认同的问题都得到了她的赞许和回应。整个讲座在师生互动环节后正式结束。安古舍娃博士带给华师大学子们一个全新的关于“中世纪”的全新视角,拓宽了学子们的研究视野,使得学生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