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讲坛第162讲:斯波义信谈“日本国内中国史研究的实证主义”

发布时间:2015-12-03浏览次数:34

 

119日,第162讲大夏讲坛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开讲,日本学者斯波义信作了题为日本国内中国史研究的实证主义的学术报告。本次大夏讲坛由人文学院历史系终身教授牟发松老师主持并点评,来自本校思勉高等研究院的张济顺教授、历史系邬国义、陈江、章义和教授等以及来自中文系、国际关系学院等其他院系相关专业的博士和研究生们聆听了讲座。

斯波义信先生是战后日本第一位得到中国史博士学位的学者,也是日本学士院150位院士中唯一的一位中国史院士,现任日本东洋文库库长。他是日本汉学界东京文献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在宋史和中国经济史研究方面成果卓然。他的著作《宋代商业史研究》、《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中国都市史》等,都堪称经典之作。

斯波先生的演讲,从“训读与考证学”、“中国法制史”、“中国社会经济史”三个方面分别展开,对日本中国史研究学界实证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做了线索清晰和简明扼要的梳理。报告伊始,斯波先生讲述了日本学界在1880-1990年代对西欧近代历史学的接受,主要是兰克史学的影响,成为后来日本中国史学界实证主义的重要来源。但是日本本身汉文书籍训读的历史,为实证主义形成提供了本土发展的基础。江户时代后半期,日本考证学兴起,其中三井昆仑的《七经孟子考略》被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编入,说明日本考证学的成果,清人学界也是肯定的。东京大学刚刚建立,考证学就成为东洋学的主流。接下去,斯波先生从日本学界中国法制史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两方面,展现了实证主义在这两个方向上的重要发展。当1880年代东京帝国大学比较法制方面的学科建立起来的时候,不但要研究日本历史上的外国法即唐朝律令,也要研究日本的固有法,即幕府时代的庄园法和武家法,还要了解和引进西洋法。中田薰是日本法制史的奠基人,是日本考证学派第二代的重要人物,对于唐律令、武家法、庄园法的研究十分深入,特别是对日本固有的法律怎样去适应西方法律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斯波先生提出,如果不深入了解罗马法和日耳曼法,就无法了解亚洲近代的法律系统的变化。此后中田薰的学生仁井田陞和滋贺秀三,继续在中国法制史研究上做出较大贡献。滋贺秀三尤其重视对判例和私法文书的研究。此外,日本学者对习惯法的研究比较重视。在日本社会经济史研究方面,贡献特别大的是内藤湖南和宫崎市定。内藤湖南提出由于具有“监察-晋升-重用三原理,中国官僚制度特别稳固,也造成了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美国学者也有相似观点,很可能是参考了内藤的主张。宫崎市定主要从技术经济发展方面对内藤湖南进行补充,在君主独裁、胥吏方面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此后桑原骘藏、加藤繁等都在实证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日本战后曾有过一段时期对中国历史时代区分的理论讨论。但70年代之后,已不再纠结于此。

牟发松教授点评斯波先生的报告,认为这既是对“东京文献考证学派”源流提纲挈领的梳理,某一程度上也是对斯波先生自己治学方法和道路的总结回顾。他不仅仅是考证学派,更是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考证学派。斯波先生为我们做历史研究指出了一条道路,值得我们反省和思考。

与会的师生积极参与了与斯波先生的交流互动。历史系主任王东老师代表学校向斯波义信先生授予“顾问教授”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