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与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卓越大学院计划共同学术发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7-03-27浏览次数:27

  

32日,东京大学卓越大学院计划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实施,这个计划是东京大学为创建世界一流研究生院而设立的,旨在推动东京大学与外国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此次,该校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专业获得该计划资助,在中国国内选择了两所大学作为交流对象,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是其中之一。

会议开始由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王晓葵教授主持。负责研究生教学科研的副院长田兆元教授代表研究生院致辞,对东京大学一行人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东京大学引率教员岛村恭则教授则代表东京大学对此次会议的主旨进行了说明。

交流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中日两国民俗学的社会实践”为主题,探讨民俗学在当下社会的可能性发展。双方学生代表纷纷就各自的研究进行了发表。会议上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中村贵主持,下半场则由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的施尧博士主持。东京大学的稻叶绚香分析了在日华文报纸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川松明通过自己介入日本旧产碳地筑丰的田野过程,分析“日常的民族志实践”的可能性;谢舒恬通过空气与气氛的视角来分析日本都市祭礼研究;施尧则把民歌歌谣的研究放入个人生活史的厚度中来进行阐释。华东师范大学学生代表的发表与之形成了对话。中村贵从12年发生在中国的涉日游行报道中,挖掘出在沪日本人心理上被建构的“害怕“;沈燕从以往对死亡观念的研究中,尝试探寻日常生活视角下死亡观念研究的可能性;李君以1920年发生在海原的大地震为例,研究其纪难节的建构过程及其背后的各种力量;周俊则以海南地区疍民咸水歌为例,阐明了歌谣与疍民的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会议期间,双方就各自及对方的发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随后,岛村恭则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认为,如果人们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圆桌,那么必定会有圈外的东西不断进入圆桌。而当我们应对外部的频率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内部外部混杂一处,无法分辨时,这就是我们的日常。民俗学就应该是这样一种内发性的社会变动研究。

会议最后,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田兆元教授、王晓葵教授对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卓越大学院计划的成功实施表示了祝贺,并表达了对未来两所学校间能持续进行跨国学术交流、合作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