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64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报告在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开讲,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学者、历史系特聘教授杨奎松先生向来自校内外的百余名师生做了题为“关于抗日战争研究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杨奎松教授以此为契机,将自己丰富而深入的学术研究成果与现实结合起来,对有关抗战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与以往讲座不同的是,杨奎松教授没有沿袭以学术热点来分门别类讲述学界的成果与思考,而是从普罗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入手,展现了当代历史学家浓浓的现实关怀。
杨奎松教授首先对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的问题阐明自己的看法。他指出,近代以来中日之间之所以发生战争,与当时全球的整体局势与环境密切相关。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与种族优越论的兴起是当时世界思想观念的主流,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的崛发与岛国狭小,人口众多,造成生存发展困境,使得日本必须与各资本主义国家争夺生存空间。
对于近代以来两次中日战争中国为何两度败给日本这一问题,杨老师指出,战争总的讲是综合国力的比拼,他对比了两次中日战争时两国工业基础、教育基础、技术基础、国防实力以及实际战略战术,详细的解答这个问题。
对于战后日本右翼为什么不承认中国的战胜国资格问题,杨老师认为,由于中日两国国力相差悬殊,且在对华作战14年中日军死亡45万,约占日本战时死亡人数的22%,在满洲与苏联短暂作战死亡9万,在缅甸作战2年死亡16万,而与美军作战4年死亡120余万。虽然中国战场拖住了大批日军,但在日本看来实际上中国的抵抗对日军的战败并不具有多少决定性意义,相反是苏联出兵东北以及美国的军事打击才最终迫使日本投降。
迄今为止,国共两党对抗战的历史功绩争论不休。杨老师认为国共对抗战各有重要贡献,之所以如此说,他认为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挥了各自作用,如果没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共产党很难在敌后长期坚持。同样,如果没有共产党在农村根据地的长期抗战,国民党也很难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国共两党都进行了抗战,但也承认很难量化究竟谁抗战多,谁抗战少。尤其共产党长期在敌后农村坚持,最大限度促成了敌后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最后杨老师指出抗战是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重要转折点。正是由于抗战促使了中国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与国家统一力的提升,第一次开始实现国家对农村的渗透与组织,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作为农民党的共产党取代了实为城市党的国民党。
历史系戴超武教授对报告作了精彩的点评。他指出,杨奎松老师是当今中国研究现当代史的旗帜,他认为杨奎松教授的报告避免了从抗战本身进行讲述,而是着眼于宏大的全球史的角度对抗战中的大问题进行深邃的思考,对我们正确认识抗战历史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戴超武教授尤其指出中国的历史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密不可分,杨奎松教授在报告中提出的一些新的观点,使大家受益匪浅。
精彩的点评之后,杨奎松教授与现场同学针对报告主题展开学术互动,整个报告在享受大家思想与热烈提问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