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3日下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卢荻教授施耐德教授在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给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理解中国经济变革前景——发展模式、国际经验与历史资本主义”(Understanding of China’s Economic Prospects: Development Model,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History Capitalism)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华东师大中文系罗岗教授主持,中文系教师倪文尖、对外汉语学院教师朱康等参加了本次讲座。
面对来自不同院系的师生,卢教授首先从经济学的发展史讲起。经济学专业从1990年代开始经历了一个根本的变化——经济学的美国化,这个变化是全球范围内的。卢教授从经济学发展脉络中提炼出一个对立关系:关于经济学的理论建构起点,现在的主流说法是将经济学当作一种纯粹的自然科学,以公理、原理为起点;而另一个相反的建构方法则是从所谓的典型化现实做起点来建构这个理论,也就是说,理论必须接受现实的挑战。卢教授指出,自己的研究起点,倾向于后一种——并不是理论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而是现实存在的、有待理论概念化的经济政策体系,他将其称为历史的资本主义。
接下来,在历史资本主义的视野下,卢教授指出,从1980年到现在,全球化时代的运作逻辑,表现为从强调生产性投资,转移到金融投资活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所谓的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上首次出现了长期的快速的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接近了完全就业的状况。它体制上的特色,是通过一系列的安排,严格地限制了金融的活动,使得金融被迫必须为生产性投资服务。到了1980年左右,“黄金时代”模式解体,进入了所谓的全球化时代。资本倾向于投入各种各样的金融活动,而不是用于生产性的投资——投机替代了投资。另一方面,它同时要求,将所谓的固定投资最小化,尽可能以劳动替代资本,劳动尽可能灵活。资本的金融化和雇佣关系的非正规化,这是全球化时代两个最重要的特性。
卢教授接着指出,金融化的不可持续导致了货币金融危机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常态。1997年的东亚货币金融危机,甚至导致了社会危机。金融投机活动挤压了生产性投资,使得生产越来越萎缩。本来金融化在这个意义上是不可持续的。之所以持续了,秘密就是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透过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决策,将本来是在资本主义体系之外的生产性的资源廉价地卷入了这个体系里面。全球化的承诺是,如果发展中国家严格地按照世界市场的运作逻辑就会得到发展。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发达国家从黄金时代进入到全球化年代,它的增长速度下降了,发展中国家也下降了。但发展中经济体里面有一个高度的分化、不均衡的状况。东亚地区,几乎是战后六十多年唯一在全球收入水平能够爬升的一个经济体。
卢教授从东亚地区的经济情况转而进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解读。他认为,1990年代末期以来,包括在2008-2013年期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其实呈现出一个良好局面:产出和生产率、消费和投资、就业和工资,同时快速增长,而且都是前所未有的快速,中国经济大有趋同于1950-1970年代先进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模式”的可能,其核心原因是生产性投资能够快速增长。然而,2008年以来的各种政策调整,却严重削弱了这种走向。在“新常态”的概念下,将投机泡沫归咎于生产部门的发展潜力衰减,以所谓获取“改革红利”的名目让政策导向偏于压缩生产性投资(“产能过剩”论)、削减工资增长(“成本过高”论)、处置国有企业(“国企低效率”论)、抵制国家实施发展战略(“扭曲市场”论),等等,这些都是与走向“黄金时代模式”背道而驰。
接下来,主持人罗岗教授做了精彩的点评。罗教授指出在卢教授称之为历史资本主义的视野中,市场的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路向,一种是黄金时代的路向,一种是生产金融化、金融资本主义的路向。卢教授认为1991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趋向黄金时代模式的,而今天所谓“新常态”的提法,背后的路向是对中国经济进行投资不足,金融化不够的判断。但这里有很多可以讨论的地方,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三农问题。广大农民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工人、城市人,土地也没有完全商品化,这是中国的特殊性所在。但在这个问题上是怎样一个出路,卢教授把两种不同的选择摆在了我们面前。
讲座最后,现场师生就城乡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香港民主回归、欧洲左翼等问题,与卢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