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9月运行以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大胆先行先试,率先探索建立符合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要求的制度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重要成果。当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已满三周年,需要对已有成效和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立足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系统集成,充分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为此,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自贸试验区:新起点 新机遇 新战略”的高层专家论坛。论坛于9月2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金融研究院召开。
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志斌教授主持。李志斌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上海自贸试验区坚持把高标准开放和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实现了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于今,上海自贸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自由贸易区”的要求,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制度创新。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研究员做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周年成效、经验与展望”的主题报告。报告全面阐述了上海自贸区三年来取得的成效,即五大制度创新,一批成果已在全国复制推广;总结了上海自贸区三年来的经验,即八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突出特色和亮点;展望了上海自贸区未来的发展战略,即建成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自由贸易区,更加注重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更加注重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更加注重与国家战略的紧密联动。随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公开发布《高标准开放与制度创新——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智库报告》。该报全面评估了上海自贸区三年来取得的成就和发展中的新使命。
复旦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大经管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袁志刚教授,上海政法大学校长、华东政法大学中国自由贸易区法律研究院院长刘晓红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自贸区研究协调中心秘书长徐明棋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黄建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殷德生教授,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兼经济所所长马海倩,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区研究院院长薄海豹教授, 这些来自于各大高校和政府部门的自贸区领域的知名专家纷纷就上海自贸区运行三周年以来的各方面成绩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高度评价了取得了显著成效和重大阶段性成果: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制度创新有序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初步形成。三年来,上海自贸区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举措。例如,在金融改革领域,从“一行三会”推出51条意见建立自贸区建设总体金融政策框架的“金改1.0版”,到建立自由贸易FT账户系统的“金改2.0版”,再到被称为“金改3.0版”的本、外币一体化FT账户金融服务启动,境内金融市场在上海自贸区与国际金融市场全面对接,助力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
当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已进入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从全球看,新一代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和产业链加速重构,迫切要求加强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和压力测试;从全国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迫切需要自贸试验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引领带动效应。进一步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自由贸易区”的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解放思想,聚焦若干核心制度和基础性制度,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制度创新,进一步发挥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与会专家在回顾和总结上海自贸区取得的成就和贡献的基础上,还展望了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新起点、新机遇和新战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自贸试验区“继续积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探索不停步、深耕试验区”的要求,此次高层专家论坛围绕以下核心问题达成了共识:深化完善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金融贸易、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等重点功能承载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力争建设成为开放度最高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