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创伤·记忆——东亚殖民主义反思”国际学术工作坊举行

发布时间:2016-08-16浏览次数:60

                                                                                                                                  

716日,由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系、《探索与争鸣》杂志社联合主办的“殖民·创伤·记忆——东亚殖民主义反思”国际学术工作坊在闵行校区人文社科沙龙召开。来自日本首都大学、韩国圆光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社科院等十多所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名学者和部分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工作坊的学术研讨。

刘晓丽教授和叶祝弟副主编为工作坊致辞。刘晓丽为工作解题——“创伤,或结痂深藏,或掀开治愈”:在欧美殖民政治就要落幕之际,军国主义的日本却继承了殖民主义的负面遗产,带给东亚地区层层叠叠的创伤。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日本帝国主义先后以武力强占的殖民地有冲绳、台湾、“关东州”(旅顺、大连)、库页岛、朝鲜半岛等,日本这种升级版的殖民主义,不仅具有欧美老牌殖民主义血腥抢劫的本性,而且伴随着军事占领和殖民统治而来的,还有日本文化的强行输入与对在地文化的严格管控。日本殖民者在不同的殖民区域操纵不同的意识形态——“近代化”“皇民化运动”“五族协和、王道乐土”“大东亚共荣”,对在地百姓和知识人进行洗脑工程,伴随洗脑的是各种各样的暴力监管,旨使东亚殖民主义与日本文化中心主义占据东亚各殖民区域的知识生产与文化空间,欲意改变东亚各民族的文化记忆和历史叙事。由此,东亚各地区的在地文化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改变,例如,知识人在反抗殖民压迫时却又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了东亚殖民主义的逻辑圈套,殖民地被迫开始多种多样的文化混杂、文化交流。殖民创伤渗入东亚各民族文化的角角落落。东亚地区这些殖民创伤,在殖民主义时代结束之际没有得到及时治愈,却已被其他创伤深深覆盖,内战、冷战等接续发生,苦难覆盖苦难,最深的创伤已结痂闭合。今日,持有共通历史经验的东亚知识人,立足于不同的国族、不同的经验、不同的学科形成一个学术研究共同体,让东亚殖民主义创伤、东亚殖民主义记忆成为知识上可以讨论的议题。文学研究者借用殖民时代的文学文本,重返东亚殖民时代的精神现场,发现殖民时代日常生活底细上细碎的伤口,掀开疮痂,寻找治愈的一种可能性。

工作坊议题涉及面广,探讨深入,以“东亚殖民主义”为中心,理论研究、史料收集、文本分析、区域交流、人物剖析等方面均有喜人成果。其中,大久保明男教授告诉我们,日本有一批青年学者正致力于做“直接有满洲记忆的人的口述史,并研究他们手中的实物”。谢琼博士则以影像的方式向我们介绍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目前关于伪满洲国史料的收集情况和开放程度,在场学者对此都表示十分地期待。工作坊最后,在场的同学们深受启发,积极地向学者们提出问题,相互讨论,使工作坊的学术气氛更加热烈。与会者普遍感到,此次工作坊对于“东亚殖民主义”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中美日韩等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学者聚集一处,为彼此提供了多方面的视角、大胆的理论建构和精深的方法论,这将使学者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更进一步。

本次工作坊系2015年“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延续,是跨文化、跨语际、跨学科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的持续活动,邀请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共同反思探讨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军事占领和殖民统治下的伪满洲国、台湾岛、朝鲜半岛、中国沦陷区的殖民创伤、殖民记忆的知识议题,透视东亚殖民主义与东亚文化的复杂关系,探讨创伤理论、记忆理论,理解今日东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