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劳工关系史全球合作(1500-2000)”国际工作坊

发布时间:2016-07-08浏览次数:10

  

625-26日,由我校历史学系、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跨区域文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劳工关系史全球合作(1500-2000)”国际工作坊在我校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会议室隆重召开。我校校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历史学系副系主任、跨区域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孟钟捷教授,历史学系冯筱才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曹树基教授;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研究主任Leo Lucassen教授,研究与出版部副主任Karin Hofmeester教授,鲁尔波鸿大学Christine Moll-Murata教授,国际社会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Dr. Filipa Ribeiro da SilvaDr. Bas van Leeuwen以及来自国内外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工作坊。

在开幕式上,童世骏书记首先对远道而来的荷兰、德国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对工作坊的召开表示了祝贺。接着童书记讲道,劳动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历史学系与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的合作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必将有利于国际劳动关系史研究的学术推进,并预祝工作坊圆满成功。随后,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的Karin Hofmeester教授简要介绍了该中心发起的Global Collaboratory on the History of Labour Relations1500-2000(劳动关系史全球合作1500-2000)研究项目,引起了与会中国学者的浓厚兴趣。其他来自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德国鲁尔波鸿大学的Christine Moll-Murata教授分别展示了这一研究项目的实际案例,如关于全球移民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曲阜、华娄、澳门、台湾等地近500年来的劳动力人口变化等等。

625日下午与626日上午,来自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十余位中国学者分别介绍了各自对明朝至今的劳动关系、劳动人口变迁、劳工问题等领域的研究,展示了中国学者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潜力。欧洲学者对中国学者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双方就各自的研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626日下午的自由讨论会上,Christine Moll-Murata教授介绍了该项目与全球其他国家、地区研究机构的合作情况与成果;Leo Lucassen教授介绍了他对这一研究项目在中国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展望;冯筱才教授也对这一项目在中国的可行性与研究价值进行了阐释。最后,其他与会学者与学生分别就此次工作坊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并围绕劳动关系史全球合作(1500-2000)研究项目进行了大量讨论。工作坊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国际社会史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ocial History, Amsterdam)历史悠久,是欧洲三大国际工人运动资料中心之一,是马恩思想和学说的文献中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手稿、笔记、书信有三分之二保存在该研究中心。研究所长期以来致力于欧洲乃至世界劳工运动史的资料整理和研究,享誉国际学术界。近年来,研究所转向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劳动关系问题研究,Global Collaboratory on the History of Labour Relations1500-2000(劳动关系史全球合作1500-2000)研究项目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该项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将全部人口按照劳动结成的关系进行了划分,目前已经与欧洲、日本、美国等多个地区、国家的学者进行了合作,希望通过长时段的、全球性的比较研究,更深入地探讨诸如收入报酬差异、生活境遇差异等人类社会的不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