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15年5月26日刊发了我校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李丹梦的特稿《究竟什么是城市文学》。
文章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分析、解答了关于城市文学的四大问题:1.为什么中国新文学常常表现人与城市的疏离?2.城市文学为何着力于日常生活的铺陈?3.文学如何构建人与城市的亲密关系?4.从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到王安忆的《长恨歌》,城市文学还有哪些可能?作者指出,城市文学的精神实质就是现代逻辑本身。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从土地、自然中的剥落。和谐共生、敬畏神圣的存世之道崩解了,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主客分离基础上的疑虑戒备、分析计量的姿态。二是现代个体的放逐与重构实践。一个从土地离析出的看似独立又漂泊无依的个体,可谓城市现代性的最大杰作与悲剧。在城市文学的构思中,救赎与欲望并非对立的两极,就寻找家园替代品的角度而言,欲望的追逐中本就隐含着不自觉的救赎因子。我们需要制造某种贴近、切肤的体验来构建熟悉的氛围,这是城市书写纠缠于欲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