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刘正新著《陈寅恪史事索隐》出版

发布时间:2014-10-23浏览次数:167

  

我校对外汉语学院刘正教授新著《陈寅恪史事索隐》已于20146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索隐》分上编、下编、附编三部分,上编——陈寅恪史事丛考,考证陈寅恪先生年谱、姓名读音、先祖、兄弟、求学、学术交流、思想议论、生活交游、晚年心境等方面。下编——陈寅恪诗文笺释,研究陈寅恪先生诗文中的东坡韵诗、忧患忧愁意识、自由观、记梦和北归心境等方面。附编包括《陈寅恪<经史>诗的研究及其他》和《新发现的陈寅恪书信15通考释》两篇。书前还印有作者与各位名家学者对陈寅恪研究的部分来往尺牍,由此足见刘教授治学之严谨。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一直备受学术界重视。最近几年来,陈寅恪研究的出版热和读书热又迎来新一轮高潮,加之学术界不少知名学者的大力论著,陈寅恪先生的文化形象俨然成了一尊神像。在学术界被炒作得纷纷扬扬的陈寅恪热,其实是和辜鸿铭热、熊十力热等一起属于国学热的一个支流。在作者看来,陈寅恪研究热至少有两方面有些误入歧途:一是对陈氏的造神性评价,而事实上,历史上和思想史上的陈寅恪不是这样一尊神像;一是有些人利用陈寅恪研究作为臧否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上述二者皆为陈氏思想研究的不幸。

在《索隐》的书前题记中作者指出“时下的陈学研究和出版的相关著作,大多一味地指责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种种批判和运动对陈寅恪造成的身心迫害,讴歌其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是完全没有注意到陈氏自身的顽固守旧态度和主观不合作倾向加重了其自身退出历史舞台的进程。双目失明以后的陈寅恪,无法将自己的生命历程进行合乎现实和符合自我身心状况的准确定位,这使他成为传统知识人在新中国各种改造中的另类,他的人生悲剧的出现,无论在大陆五六十年代的种种批判和运动中还是在台湾五六十年代的种种清党和严查活动中,必然难逃被清理被肃整的命运”。这也是作者对陈寅恪作为一个传统知识人在近现代三种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取向及其生命情调的个案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陈寅恪史事索隐》第一版4000册上市不久就一售而空,应出版社邀请,刘正教授将在《索隐》基础上将其扩充一倍,著成60万字《陈寅恪史事疏证》,这将会是又一部陈学研究不可缺少的著作。此外刘正教授笔耕勤勉、著述宏富,《金文学术史》和《汉学通史》二书也将于今年和明年付梓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