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文选》唐宋写、刻本研究”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楼4349室举行了沙龙。沙龙由古籍研究所丁红旗老师主持。
丁红旗首先再次感谢上一学期开题时各位老师所提的很好的建议,并对项目进展做了介绍:
首先,对结构进行了调整,如《敦煌吐鲁番〈文选〉写本叙录》、《《文选钞》的撰作时间及作者考订》等移到第三章《写本时代〈文选〉注的整理》,扩充写本论证的分量。《吕向生平考释及五臣注的产生》,则列入第二章,突显《抄本时代的五臣注》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使整个的《文选》写、刻本研究趋于均衡、深入。
其次,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证,如《陈隋时代〈文选〉学中心的形成及其北移》,即论证隋时,第一位从事《文选》著述的萧该,实有六朝时期重视的家学渊源,但因北魏孝文帝以来文学土壤仍旧较为贫瘠,一时间并未在北方形成《文选》学的兴盛。但此际的江南,特别是江都,因本身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晋王也即后来的炀帝杨广十多年的重视和积极营造,形成了一个在帝京建业凋零、残破之后迅速崛起的经济、文化中心,由此蕴育出了一个以曹宪为核心《文选》学中心。但好景不长,江淮间《文选》学的繁盛并没有持续很长的时间,这些《选》学名家至少在武后初期就已聚散,流寓、充实到北方的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学术圈。以李善为界碑,北方郑、汴间的《文选》学已开始兴盛,因毗邻帝京,人文荟萃,而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些论证,尽力在前代及当代学者的基础上,力争有所突破,并尽可能地考辨史实,得出一个可以资信的结论。
再次,进一步扩充史料,使论证更细密、完善,如据《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西安卷)、《洛阳新获墓志续编》等大量的碑志史料,来具体、深入勾稽唐代的避讳情形,以此论证敦煌写卷的时间判断。再如,对五臣中的吕向担任职官的解读,在细读赖瑞和《唐代基层文官》、《唐代中层文官》二书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无数唐人中间,吕向最终脱颖而出,攀升到了高职文官”,则能进一步深入还原史实,有助于对五臣具体生活的背景的解读。
最后,已整理出《论陈隋间〈文选〉学中心的形成及其北移》、《李善注〈文选〉“初注”、“覆注”考》、《日藏三条家本五臣注〈文选〉考论》、《关于南宋陈八郎本〈文选〉的一些考察》、《从诗格、〈赋谱〉等看〈文选〉在中晚唐的读习》等六篇论文,计划投《文献》等高级别的刊物发表。